睡了。”
“噢,好的,你自己小心点。”
三个人没急着出门,而是先都吃了些饼干类的小点心。
毕竟两个七十多的老头,饿上一天还不补充能量,然后马不停蹄开始工作,只怕就该打911了。
坐着伯格曼的车,十分钟后,三人出现在伯格曼位于曼哈顿中区的办公室里。
房间阴暗陈旧,进入房间一股霉味儿扑鼻而来,其中还夹杂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其他气味,无法形容,但给人的感觉是腐朽、陈旧、阴损,让爱德华很是难受。
“抱歉,这房子旧了些,但这是我三十年前就租下的,一直保持着原来的装饰,好多人劝我重新装潢一下,但我始终怀念当初的生活,这让我想到以前那些非常不容易的日子。”
“哦,哦,没事儿。这装修挺华丽的。”爱德华只能客气两句。
“请不要拘束,随便坐,随便看吧,我这里一切都是公开的,真实的。但遗憾的是,你在公开的媒体上反而看不到。”伯格曼说着坐到了办公桌后面,然后按铃叫来秘书,让她给两位尊贵的客人上咖啡。
米兹拉西拉比坐到办公桌前和伯格曼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爱德华则借着这个机会,仔细端详起这件办公室来。
典型的战前镀金时代风格,那是米利坚最好的时代,大规模的工业化和足够的工业人口,让这个新生的国家逐渐成为世界领头人,而一战的巨大红利又加快新世界和旧世界的经济此消彼长。,那时候的米国蓬勃而富有朝气,创造出天量的财富和富翁。
然而,这一切在1929年戛然而止。
饶是如此,那四五十年的超高速发展,还是在米国留下了众多的印记,让后来者羡慕不已。
比如伯格曼的这间办公室,老旧黯淡,但依然无法掩饰其昔日的辉煌,外行人都可以轻易看出当日花了大价钱装修的,精致柚木护墙板,釉色依然明亮的壁炉瓷砖,黄铜窗门把手、水晶门球,竖拼的地板样样都昭示镀金时代的米利坚的奢华富足。
只是毕竟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这些硬件也逐渐进入垂暮之年,岁月在其上留下了各种痕迹,除了材质精良外就没什么可以让人称道的地方了。
印花墙纸大片大片的泛黄,甚至上面还有不少可疑的黑褐色的斑点,依靠上面挂着大量的证书、荣誉奖状、纪念碑、纪念银盾等等遮盖,但依然在边角处探头探脑,而那些遮盖物则构成了从2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伯格曼的人生轨迹。
还有不少放大的相片,上面是伯格曼和各色名人的合影,包括肯尼迪总统和国务卿拉斯科,但从照片中人的容貌衣着来判断,也许这还是战后那段时间的留念。
女秘书端来两杯咖啡,然后又抱着一大堆文件进来。
“艾德,你看看吧,这些东西你也是在外面看不到的。”
说着他亲自动手,抽出一份来,那是封普通平信“你看,这是住在我养老院的老人的儿子写来的,感谢他的父亲在我这儿得到了良好的照顾。”
说完,他自顾自股的拆开信封,用充满戏剧张力的声调念了起来,言辞肉麻让人牙齿发酸,爱德华怀疑这应该是个九流剧作家的练笔之作。
“这是一位老人亲笔所写,他对养老院的生活表示非常满意,吃的很好,也不是整天无所事事的缩在阴暗的房间里度日,事实上,我的养老院都开射了圣经学习班和犹太教经典学习班,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伯格曼唠唠叨叨的响爱德华展示这些证据的同时,也开始讲诉自己的身世。
拉比伯纳德·伯格曼博士,祖籍匈牙利赛格德,家世贫苦。
在一战后他做了人生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决定-想尽办法来到了米利坚。
踏足新大陆时他一无所有,只能在一家小小的鳏寡老人收养所当驻堂拉比,时间稍长后,犹太人的经商天赋开始显露,先是从拉比升任为辅助管理人员,又升任经理,最后干脆筹钱把这家收养所盘下来,从此开始经营养老院业务。
从此越做越大,到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从穷小子成了是米国最有影响的犹太人之一,身兼大量犹太人协会、慈善协会、教育机构的主席和董事。
人人都说,或者是所有媒体都说他的资产有上亿美元之巨。
“看看这个吧”伯格曼递上一份复印件。
上面的时间是64年年初,是国会记录复印件,在一场专门为他举办的晚宴上,与会名流对他的赞美之词的汇总。
林登约翰逊总统“伯格曼对公益事业有突出贡献……堪称楷模,值得全国上下学习效仿”
时任以色列总统的扎勒曼·夏扎尔“只要有人痛苦呻吟,他就去帮助,他的内心洋溢着犹太教义和人道主义的良知,因此全世界都有他的朋友,敬仰他的人何止千千万万”
还有西耶娃犹太学校校长“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