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七章:大先生  爆改大明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现在是永乐元年,距离洪武三十年,才刚过去五年。詹闶当初在会同馆门口展示的“掌心雷”,热度还没有完全消退。

也正像他说的,闹事的人群中就有当年的参与者在,甚至还有两个曾在会同馆门口亲眼见识过詹闶威风的。

这些人差不多都是常年参加乡试,乃至于会试,但基本上又举业无望的。太高的地方上不去,太低的地方也够不着他们,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位置。

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被某些人养着,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在考场协助作弊,例如在某些场合拉出来充门面,又或者像现在这样暗中负责诱导其他读书人搞事情。

总之,天生万物各有用途。有些大人物们不好去做的,不方便去做的事,就是他们的分内之事。

以此换取继续保留功名的资格,能够不断接受投献养活自己。有时候还能额外赚点小钱,或者靠着小情面牵线做掮客获取利益,活得也还算滋润。

越是这样的人,就越害怕失去,也越发怕死。有了他们的存在,也省了詹闶的事,用不着再来一回掌心雷或者其他武力威慑演示。

詹闶亲自出面,约下了三天后的赌局,这也是他对外放出的信号。到此为止就算是他能接受的底线了,谁跨越了这条线,就要做好承受詹闶报复的准备。

至于说詹闶会如何报复,没有人知道,但没有人不害怕。普通读书人害怕詹家的地位和权势,也害怕詹闶的武力而那些深藏幕后的,比普通读书人更怕。

不论成败,敢在幕后操控大局的人,不是高官就是名儒,他们所接触的东西自然远非普通读书人可比。

以前的掌心雷、飞天兵这些且不说,詹闶前些天可是才刚刚展示过纵火弹,谁不怕自己家里好端端被丢上几颗。而且谁也不知道,詹闶到底有多少没使出来的手段。

闹事归闹事,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就不能够了。也许詹闶并不知道真正的幕后主使都有谁,可行道教和名教那是整体对整体的矛盾,谁敢保证詹闶一怒之下会无差别打击,谁又敢保证自己肯定不会被打击到?

名教畏惧于詹闶的具体表现就在于,他们有胆子和皇帝争夺天下的掌控权,也有能力和皇权相抗衡,却拿詹闶和行道教无可奈何。

千百年来名教不断努力,创造出治世良臣辅佐圣贤君主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赵家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

到了明朝,他们从最初对泥腿子皇帝朱元璋的不屑,逐渐转变到原来的老路上,开始和朱家皇帝争夺天下话语权。

可是詹闶的出现,给皇权带来了额外的选择。行道教规模微乎其微,和名教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但行道教的能量却远不是名教可比的。

更为关键的是,行道教在礼、法、道等方面,全部都跟名教针锋相对,偏偏还拥有名教最为排斥,也是最有用的“术”。

什么叫“术”呢,不是说治世的方法,而是让思想变成现实的能力。名教之所以能执掌天下千余年,就是依靠对“术”的打压。

让每个百姓对世界不明所以,傻乎乎地生活在他们所营造的“天人合一”这个虚假概念中,被困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名叫自身根本不会去遵守的教条规则里,心甘情愿做傻子,当韭菜。除了面朝黄体背朝天,不允许有任何思想。

而名教则通过自己掌握着知识、财富等等生产资料的分配权,将更多的财富和权利划拨到自己手中,以丰富的民脂民膏不断滋养他们。

不论内部争分或者外族入侵,只要统治者想从这个国家获得好处,就必须接受名教的存在,必须接受名教成为统治者的一部分,并且有机会掌控主动权。

大明开国初期,为什么有大把名教徒宁愿躲进山林避世,也不选择辅佐老朱。就是担心老朱这个打破了固有阶级框架而得天下的家伙,已经摸索出制衡名教礼、法、道的办法,从而彻底抹消名教存在的根基。

很幸运的是,老朱纵然是天资绝伦,也有着极大的运气和机缘,却仍然被小农意识限制了思维。对于治理天下,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终究还得依靠名教的辅佐。

所以才会在恶心了老朱十来年,又发现老朱的江山还挺稳当之后,纷纷投入到大明朝廷的怀抱中,去争抢这个天下的养分。

只是好日子才过了几年,詹闶就带着他的行道教理论出现了。行道教有“术”,可以开启民智,让百姓知过去、明当下、看未来,不再为衣食温饱而困顿,有了更多可以追求的东西。

名教想要长存,就绝不允许“术”的存在,谁敢做开启民智的事,就是刨名教的祖坟。可名教千余年来只是排斥和打压“术”,却从不去接近、了解,以至于根本没有办法去对付詹闶。

从詹家的暖棚初现端倪,到詹家织坊大张旗鼓,再到帮着阿棣靖难成功的黑甲军、飞天兵等等,还有已经无法阻止的改建北平城。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