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肌肉,顾名思义,就是人为的制造出类似人体的肌肉组织。
最先进的人型机器人或义肢,受限于笨重马达与液压系统,有碍于其灵活程度、力量与整体工作能力,根本无法做到像人的手掌一样灵活的仿生手。
科学家们迫切想要寻找到一种突破性的技术,可以做到像人体肌肉纤维一般灵活和独立收缩,做出各种灵活的动作。
因此,科学界就诞生了人造肌肉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人造肌肉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真正取得进展则是最近10余年的事。
近年来特殊聚合体材料和智能材料的诞生,为人造肌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那些新材料往往具有一些不同凡响的本领。
一些材料可以根据电流变化呈现出各种复杂的状态,例如,弯曲、延伸、扭动和收缩等,并且它们的行为非常接近真正的肌肉纤维。
目前全世界主要有3个研究中心参与人造肌肉的研究,其中两家在美国,一家在瑞士,都和华夏没啥事。
和人造肌肉有关的各种概念产品每年都有问世,但目前这些产品都不具备商业化的可能。
这些利用各种新材料做成的概念产品面临很多问题,比如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并且可能经常失效而无法像真正的肌肉那样能自我修补。
或者收缩角度可控性差,无法完成人类手指和躯干的灵活运动,或者材料收缩循环寿命很低,非常不耐用。
或者收缩力度不足,实际作用就像是肌无力患者一样,根本不能承担真正的肌肉功能。
总的来说,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研究出真正完美的人造肌肉。
但是!
陈长安手上是拥有一套最完美的电控人造肌肉技术!
相关的技术资料,早在仿生义肢项目成立之处,陈长安就将其交给李云彤了。
只不过虽然技术资料是完整的,但是科研人员们也需要时间搞清楚技术原理,将其要点吃透,然后才能尝试着生产一些试用。
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多快两年,义体基地那边才试生产出了第一批人造肌肉纤维。
这种人造肌肉是由一根根仿生的运动纤维组成的,每一根运动纤维,都等同于人体手臂的肌肉纤维。
这些人工的运动纤维都可以独立完成与人类肌肉完全相同的仿生动作。
将数百根人工的仿生运动纤维叠加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人造肌肉。
而给这些人造肌肉提供动力的,自然是电能。
不过除了需要电之外,想要驱动这些人造肌肉做出相应的肌肉动作,还需要一样东西。
那就是傅怡项目组负责的人造神经元!
傅怡负责的人造神经元部分的研发,其实和她在视觉假体装置项目时的工作差不多。
只不过视觉假体装置项目中需要破译的是视神经的基因密码,而仿生义肢项目需要破译的是手掌神经组织的基因密码。
当然了,光靠她自个带着十几个人毫无头绪的进行破译显然是行不通的。
相关的神经密码还是由陈长安提供,傅怡只需要将其一一与各种仿生动作对应上,然后将神经的运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就行。
这样只需要在仿生义肢与人体残肢的连接处,布置几个神经传感器和贴片,收集残肢末端的臂丛神经和运动肌肉释放出的运动信号,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导到仿生义肢的人造神经上。
这么做的话,当失去手臂的患者安装佩戴上仿生义肢后,只要稍微适应一下,想象自己的手臂和手掌还在,脑海中想象什么动作,义肢上的人造神经在接受到信号后,自然就会驱动人造肌肉运动。
理论上来说,这种驱动方式完全是模拟人的真实反应,手臂和手掌做出的动作,将会和原装手臂完全一样,并且没有任何延迟。
这样就像是失去的手臂又重新长回来了一样,不会有任何阻碍。
目前市面上的仿生义肢,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控制程序,来控制义肢进行动作指令。
以做义肢最出名的奥托博克和奥索公司来说,他们的仿生义肢大概可以做到二三十种不同的手指联动动作,以及八种常用的手势动作。
比如捏、握、拿、抓等等手指联动,以及OK、1.2.3.4.5等手势。
但是,他们的这些手势动作和手指联动,都是靠软件编程,在义肢内设定好这些动作的编程指令。
患者想做什么动作,必须先释放出生物电信号,然后产品的感应贴片收集到信号,再分析和处理信号,最终将其转变成指定动作。
如果是义肢上没有编写入的动作,那就无法识别出来,更不能做了。
这就像是有个人告诉你,你的手只能做他们规定的三十个动作,其他的动作不能做,再想做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