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部的一处小镇,此刻是大明朝名义上的中枢所在,永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已经滞留在此地半个多月了。
年初从梧州撤离以后,一路上走走停停,本来是要去桂林的,可至今还没有到达。并不是这一路有多难走,主要是皇帝犹疑不定,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到底去不去桂林。
今天皇帝又一次召集众臣商议下一步的打算。数十位大大臣争争吵吵,就是没有形成一个定论。
永历帝见一时半会讨论不出结果,就准备退朝再说。
这时候兵部尚书翟式耜突然上前道:“臣有本奏!”
永历帝对这位拥立自己有功的重臣青睐有加,这次他突然要奏事,莫非是要强力主张回返桂林的事?永历帝抬了抬手,让他奏事。
“启禀圣上,臣日前得到消息,陕北有义民李振新兴义兵,遥尊吾皇,自称陕北东路镇守使,于前几日奇袭西安府,占了长安城,贴檄文讨清逆,使吾朝在北地声名大振!臣这里有两封文书,一封是其遥上请封的奏书,一封是其在长安城发的讨清檄文。”
说完之后,翟式耜从怀里掏出了两张皱皱巴巴的大纸,让太监传给上座的皇帝。
永历帝听了这番话,脑子里闪出了若干疑问。刚开始他好奇,为什么自己信赖的这位重臣,突然提遥远的陕北的事。接着又开始关心这突然冒出来的李振新居然奉自己为正朔,也算有点忠义之心,最后他只关心一件事,这长安城可是被自己人给占了?
赶紧接过递上来的文书,同时他追问翟式耜:“兵宪大人,可是我明军占了长安城?”
“禀吾皇,这李振新是奇袭了长安城,并攻进了城,不过后来贼军势大,又撤回到了陕北”翟式耜不敢欺瞒皇上,尽管他特别希望李振新守住西安府,这样的话抗清局面就会好转很多。哪怕多坚持一段时间也行啊!
“啊,长安城又丢了啊!这义民可是吃了大败仗?对了此人与李闯有何关联?”永历帝心里刚刚冒起的火花,又被浇灭了。特别失望的他,开始关心起李振新的身份了。陕北人,又姓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自成。如果是李自成什么人,永历帝可不会有什么好感。
“圣上,此人与李闯无任何关系,其手下兵马皆是清军占了陕西之后才招幕的,此次退回陕北并非吃了败仗,而是避敌锋芒,现如今已占了延川县,正在练兵,想来等精兵练成后将会再出陕北,与努贼决战。对了陛下,前几日臣上贡的铁瓷正是出于此人的振川城所产。”
翟式耜的这番话信息量很大,核心意思是,李振新和李闯没关系,而且他的兵马没有吃败仗还完好无损,同时他手底下有产业。
永历帝只抓住了一个关键信息,李振新和李闯没有关联,也就是说身家清白。这时候他也看完了手中的两张大纸,从这两张纸中,可以看出,这个突然出现的人物,对自己还是很尊敬的。起码自封的一些名号都是杂号,这是对朝廷和皇帝的一种尊重。
这时候他也明白了翟式耜上奏的目的,那就是给这人请封,让他给这位义民一个正式的名分。
“兵宪大人,你觉得该到如何处置?”永历帝想听听,翟式耜的想法,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要求,就答应算了,反正这般境地下的自己,能给的也就是个名分了。说不准这个名份在什么时候还能起点作用哪。
“臣请陛下颁旨册封此人为陕北招讨使,挂镇西将军印,负责陕北抗清事宜。”翟式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说实话这个封赏并不高,主要是大家都不怎么清楚李振新的实力。如果清楚了李振新的实力,绝对不会请这么低的封赏。
永历帝听了翟式耜的想法,觉得问题不大就答应了:“准奏,朕这就命人拟旨,只是这圣旨该如何传过去?”
皇帝的这个问题可把大家难住了,如果是南方的势力,圣旨费些周折还能送过去。可李振新在遥远的陕北,这中间隔着层层的清兵,想传过去可是千难万难。
一时间整个朝堂都安静下来了,大家大眼瞪小眼,一言不发,最后都把目光集中到了翟式耜的身上,事情是你提出来的,办法自然要你想。
面对大家的目光,翟式耜突然慌了,他在这之前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这时候,他都想心一狠自己去亲自传旨。可作为朝廷的兵部尚书这时候确实不能去啊。
怎么办?他慌乱的四处张望,看着看着就不自觉的把目光盯向了同处朝堂的自己学生张同敞身上。
感受到了自己老师灼灼的眼神,这一刻张同敞知道,到了挺身而出的时候了。不然自家老师就下不来台。
张同敞走上前来对永历帝躬身行礼,然后说道:“臣自亲,去陕北宣旨,使义民李振新沐我皇恩,报效朝廷。”
有了自告奋勇的张同敞,这事就好解决多了。很快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由张同敞带着两名锦衣卫北上宣旨。同时还给张同敞给了一个身份,兵部右侍郎兼陕西巡抚,负责陕西抗清宣慰等事宜。
这个职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