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入仕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二十年都不到,然而升职的速度却羡煞旁人。
他是所有高层官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思想最开明的一位,更代表着未来朝廷的新生力量。
“诸位的建议都有道理,议会肯定是要成立的,此事不容置疑。
至于怎么定章程,就要靠各位齐心合力了。”
皇帝的一句话,直接定了基调,即便有人不同意,也只能保留意见了。
胡广满脸的不高兴,他思想比较古板,这些年陛下对他礼遇有加,又位高权重,让他已经渐渐忘了当初那个铁腕手段的年轻帝王了。
他的表现刘志都尽收眼底,这种老古董,还是赶快请出朝堂,去养老的好。
连他这个做皇帝的都打算搞个退休制度呢,没理由要一直留着一群老糊涂。
人的年纪大了以后,并不见得就一定会经验丰富,或者更加睿智。更多的人是智力退化,精神不济,说不定还有了老年痴呆症。
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够带领一个国家前进呢?
等到会议结束,刘志便点名留下了几人。
“袁公、陈公、李公,杨公,还有荀卿,陈卿和董卿,暂且留下,朕另有事情商议。”
连荀爽都留下了,胡广这个翰林院大学士却没份,这让他更加不满,沉着脸退了出去。
“诸卿,朕看朝中有些老臣,为国操劳一生,如今年事已高,还在辛苦奔波。
朕实在不忍心,想建立个荣勋制度,让他们也可安享天年,不知各位有什么好主意?”
他一开口,众人立刻就明白了,这不就说的胡广吗?
胡广已经八十多岁,明明走路都要拄着拐棍了,却偏偏贪恋权势,就是舍不得主动请辞。
眼看着陛下又要成立内阁,以他目前所处的职务,如果不退的话,肯定是有一席之地的。
但很显然,陛下不想让他继续待在朝廷中了,想用制度来把他踢出去。
在大汉朝,对那些位高的老臣,是比较优待的,如果老臣子没有犯大错,一般都是自己主动告老还乡。
如果皇帝实在是对他有意见了,也会采取很婉转的方式,暗示他自己递上辞呈,并且为了补偿,还会特别加一些荣誉封号之类的,以示皇帝的仁慈。
但现在刘志明显不想走这条路,以胡广的厚脸皮,眼看着就能进内阁,别说暗示了,你就是明示也不见得管用。
所以,必须以制度的形式,才能把这件事情彻底解决,而且朝中他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孤例,占着位置不做事又不愿意走的,从古到今都有。
当然那些年纪大了仍然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的老臣,又另当别论了。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都不好意思开口,这事要是传出去肯定会得罪胡广。
大家同朝为臣几十年,私底下不管关系如何,至少面子上都是老熟人了,以后见了面,脸面上肯定有些抹不开。
这种时候还是董班给力,当初他与胡广就政见不同,后来他又一直外放,去年才回京城,与胡广之间毫无交集,更谈不上什么感情了。
别人不好意思开口,他却无所谓,于是拱手道:“这是陛下体恤臣子的大好事情,自然要把他办好了。
臣倒是有个提议,以后凡是年满六十的臣子们,每月都要进行身体检查,实在是抱病履职的,朝廷都应当尽到照顾的责任。”
刘志一听差点儿笑出了声,这话说得多损呐,关键字面上还特别冠冕堂皇,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来。
既然是检查身体,那肯定是由太医院进行了,所以主动权都握到了皇帝手中。
有没有病你自己说了不算,得太医们说了算,潜台词也就等于由皇帝说了算。
这样那些实在是强行占着位置的老臣,就不得不退下去,而能够胜任的,也可以心安理得的留下来,不用担心被人弹劾了。
可董班刚刚说完,便有一人摇头反对,“陛下,此举不妥,如此实行有些过于儿戏了,万一有人贿赂太医,或者任意操纵的话,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说话的人是李膺,他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毕竟就算现在的皇帝英明,不会胡乱插手控制,但以后的皇帝呢?
如果形成了风气,会不会成为皇帝手中的一个特权,越过吏部和御史院,任意罢免朝廷大臣们。
陈蕃也开口道:“臣以为制度可以有,但不能如此草率,必须要慎之再慎,否则会扰乱朝纲。”
有两名重臣开口反对,董班的建议肯定是行不通了,但刘志的心意又很坚决,只能另辟蹊径。
“不如这样吧,凡年满七十岁的老臣,一律荣退,朝廷按功绩给予礼遇。
若实在是本部离不开的人,可以由陛下特批留下来,如此才能保证公平。”
说话的人是袁盱,作为内定的内阁首辅大臣,自然有着其过人之处。
这个办法倒是很像后世的退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