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南郑大将军府。
“远儿,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姜维从外归来,单独听取了姜远的报告,回答道:“东吴背盟之事,我也并非没有考虑过。荆州地区的兵力调动,确实十分可疑。”
姜远进而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我军征讨东三郡,侧翼是东吴宜都、西陵,若魏吴联手且已经布下重兵,只怕战局会十分艰难。”
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分兵应对,无论是阻拦魏军先打吴军还是阻拦吴军先打魏军,执行起来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沿汉水东进,船只进易退难,如果陆路交战不利,可能会面临像当年刘备伐吴一样被迫抛弃水军的局面。
这支水军在汉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物资建立起来,本身尚不够强大,如果初次出征就被放弃,只怕他们以后再也不要想争夺水道控制权了。
“既然你想到了那么远,可有思索出应对之策?”姜维问道。
“孩儿觉得,应该等朝廷的使者从东吴回来。如果孙綝有意废黜孙亮并与曹魏联合,我们的使者在江东一定能够察觉到异样的。”姜远说道。
“你是想要先证实魏吴联手的猜测?”
“否则我们无法说服陛下和朝廷,在东征时做好更多的准备以应付和吴军的战事。”
要同时和魏吴两军作战,光靠他们现有的准备一定难以持久,想要势均力敌甚至掌握主动就必须依赖朝廷动员举国上下给予支持。
兵马、粮草、武器,他们要取得国家朝廷全方位的支持才有可能把握住这次胜利。
姜维虽然同意他关于做足准备以应对东吴背叛的看法,但又为难地说道:“仅靠使者观察到的风吹草动,恐怕也不足以让陛下和朝廷相信东吴会背盟。”
这确实令人头疼,如果非要等到东吴撕破脸亮出刀兵再开始应对,就会白白失去很多的主动权。
“那么……提前对施绩出手。”姜远试探着征求姜维的意见,“施绩作为长期镇守荆州一带的东吴大将,孙綝即便以其弟孙据代替施绩统领大军,真到了要和我们翻脸的时候肯定也没法绕过施绩直接给军队下令。”
东吴如今在荆州的军队有七八万人,大体分成三派,一派是孙据、张布和万彧三人率领的增援军,一派是西陵施绩的兵马,一派是巴丘陆凯的兵马。
如果东吴要对他们发难,孙据至少要使施绩和陆凯听命于自己,才能使整支军队团结一致。所以姜远估计施绩和陆凯会比大多数中层将领更早知道孙綝的谋划,于是他便想要从施绩入手挖出真相。
“你想要对施绩出手,靠那封密信?”
“不错。”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不过倘若这是一场误会,此举反而会逼迫两国结束同盟。”姜维对此尚有顾虑,“届时陛下和朝廷难保不会追责。”
姜远也想到了,万一这次是自己疑心病太重,对付施绩的行为就会变成季汉这边单方面破坏联盟关系,在道义上处于下风。
到时候前线倘若有所不利,势必会有人再跳出来拿此事做文章攻击北伐将领。
而他作为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很难逃避责任,即便刘禅惜才愿意保他,也未必能架得住群情激奋。
但姜维并没有说这件事不可以做。
因为比起他们现在所担心的这些后果,在出征之中遭到吴军的偷袭才是亟待解决的最大危机。
“义父,东吴的政局摆在那里,孙亮纵是明主也难以与根基庞大爪牙众多的孙綝抗衡,我们不能把征战的一半安全赌在盟友的忠义之上。乱世之中,尔虞我诈之事数不胜数,宁使我负人,不使人负我。”
姜维点头:“所以你已经下定决心了。”
“先发制人,策反施绩。”姜远说道,“如果从施绩处证实东吴背盟,那我们将计就计先从吴军下手。如果并无此事,那孩儿想办法尽量控制住施绩,等夺取东三郡之后再设法令其献出荆南。”
施绩曾经瞒着建业秘密向成都请援,足以说明此人对孙氏并非忠心耿耿,他至少是为自己考虑过后路的。
有这一条作为基础,加上己方又掌握了那封密信作为证据,姜远认为自己至少有七成把握使施绩屈服于己方。
随后姜远换位思考站在施绩的立场上,结合时下的局势,认为让施绩投向季汉一方也并不委屈他。
以施绩担任东吴骠骑将军、边镇重将的资历,加上很有可能随着其倒向季汉而收复的荆南诸郡,姜远一点也不担心施绩到了成都会受到冷遇。
想想之前,连在凉州被逼到山穷水尽不得不投降的杨欣都能得到任用,何况是才干显然更高一筹的施绩呢?
见姜远似乎对策反施绩很有信心,姜维也下定了决心让他放手去干。
为了保证成事,姜远认为这件事不能交给其他人去办,必须由自己亲自出马。时隔多年他并没有忘记掉自己在虎胆营受过的斥候和密探训练,况且时下汉吴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