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第一场  大阁老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云板敲起后不久,考试正式开始。而各考生自进入考房那一刻,就被尽数锁在里边,要在这狭小的空间中奋战一整天。

没让张敬修等多久,一名书吏就拿着套封装好的试题卷纸,考房门上的小窗丢了进来。

这卷袋中间夹了油纸,可以防潮和防湿。

第一场共有七道题,头三道四书题,后四道五经题。实际上卷纸中,共有五经题二十道,而每个考生只需选取其中一经之题答了即可,故只需答四道五经题。与童试、院试不同,乡试按考生所选本经分好改卷,同考官阅卷也是按五经派房。

当然,这选题并非是考生临场时选,而是在考试前两天,考生就要去顺天府衙门,把姓名、籍贯、年甲、祖上三代姓名,以及所考本经一并报上去,由衙门书吏将这些信息写在答纸上,用印记好,再发给考生本人。

因此,所有考生拿到试卷后,就不必再填写姓名等信息,上来直接看题构思即可。

当下,张敬修撕开卷袋,取出里面的卷纸读起题来。

他的本经是《尚书》,所以选的是书经四道题。只是依着科举重首场,首场重首题的惯例,头三道四书题最为重要。只要这三道四书题答得好了,基本上就能被考官取中。其次便是四道五经题,若再答得好,名次自然就会更高。

故而,和其他考生一样,张敬修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头三道四书题上,将其答得尽善尽美后,再尽可能答好书经四道题。

乡试大比,自是比童生试规范许多,没有那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截搭题,也不会出偏题、怪题,皆是堂堂正正的大题。

简单看过三道题后,张敬修心中有了些数。

又把精力集中在第一道四书题上: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适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会守规矩了。

显然,这句话深深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在他看来,以德治国要比以法治国要高明得多。

德治对国家治理自然有其优点,治理国家时,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孔子的话中却有些片面了,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当然,张敬修肯定不会在答题中这么说,若是这样答了,怕是直接就是零分处理,毫无道理可讲。

德治与法治的优劣与作用,也是士子门平时经常练习的大题目,对此考生们丝毫不觉陌生,看过题后,皆是提笔动手写了起来。

张敬修支着脑袋,稍加思索,在脑中确定大概方向后,即挥笔写文,尽力施展平日所学。

这个时候,近两个月来的特训就显示出效果来。在破题之后,张敬修脑中文思泉涌,提笔在答纸上一气呵成,不过两刻钟时间便写好第一篇文章。

此刻,他早已忘了要写出与丁士美相近的文风,而是以本色来写。

读了遍写好的文章,张敬修满意地点点头,直感自己文章颇具唐宋名家古文之风,显是这段时间特训的成果。

满意地笑了笑,张敬修开始作后两道四书题,自然也是大题。

相比于那些怪题、偏题,这种堂堂正正的大题,更能检验出读书人的才学。但头三道题目,对于才学一流的士子而言,彼此差距却不会太大。

答完三道题后,已经临近中午了。张敬修做了套眼保健操,感觉有些尿急,就向门外监考的官兵索了牌,去茅房小解。嗯,分到茅房附近考房的考生,还真挺倒霉的。

回到考房,张敬修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便拿出酱牛肉和糕饼就着水吃了起来,补充一下体力。吃完后,又在桌案上小憩了一刻多钟时间。毕竟,在这仅容一人的狭小空间里写了一上午的文章,是个人都会感觉到疲惫。

相比于张敬修在考场中还有时间休息,大多数考生都恨不得一个时辰当两个时辰用。有些写得慢的考生,到此时甚至才答完一道题,正邹着眉头咬着笔杆冥思苦想,哪还有时间睡觉。

休息一阵后,张敬修顿感疲惫一扫而空,神采奕奕地开始答五经题,他选的自是本经尚书题。

翻开卷纸,便见第一题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一句选自《尚书·五子之歌》,其意为:祖先早就传下训诫,民是用来亲近的,不可以轻视与低看,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一看题目,张敬修不由乐了。这一个多月的考前特训,余有丁就出过这个题目,当时他写的文章,余有丁看了连说此文可取为头名。

当下,张敬修提笔洋洋洒洒写了起来,一篇文章,与当时所写,不易一字,片刻便写完了。

所谓趁热打铁,写完之后,张敬修吹干墨汁,继续答后三道五经题。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