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这个老匹夫,沈良在最开始的时候已经对他有过些许了解。直到此时经历过这几件事,陶谦的许多做法才让沈良更加清楚的认识了他。果然是亲小人远贤臣,致刑政失和,徐州政治混乱的始作俑者。
截止此时,沈良起码知道陶谦绝非明主,徐州这个烂摊子还是尽量疏远,如他此时的处境,政治上暂时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或许以后遇见刘备等人会是值得自己辅助的对象,当然或许刘备也不是。因此此时沈良有两种打算,继续做好一个商人,如果实在被逼无奈,最终的归宿只能揭竿而起。
但沈良此时并没有金手指或者系统之类的,不可能上来就将各方势力横推。他顶多算是有些超前意识的普通人,用自己带来的两千年之后的知识去面对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
从陶谦宴席归来之后,沈良想了很多,很多事情要开始着手做起来了。
关于基础数理化知识的编制,火药、水泥的研制,想办法找到煤或者石油,试着发电,试着做出通信设备,他前世是做通信的,这方面还是了解不少的。这些事大部分暂时还没有眉目,必须从最基础开始,或许有条件要成立一个类似科技部的组织,事太多,一个人做毕竟精力有限。商业上肥皂的持续改进,蒸馏酒技术的改进,很多事都要抓紧做。
一旦有一天,真的到了自己被逼揭竿起义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有用,所以要抓紧去试验,试验成功了还要去找到原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军队用的是枪炮,开着火车运粮,在三国这种战场上,应该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这种战斗力落差。
降维打击!
当然,枪炮火车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来的。沈良现在要做的,还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和身边的阳谋阴谋周旋。
除了一些要用长时间去磨的事,眼下两件事沈良要用稍微多一点的精力去做,一件就是要学骑射,这些他已经在臧霸那里学了不少,接下来就是去加强。战乱年代,文韬武略一样都少不得,在骑射方面自然也会根据自己超前的知识做一些改进,比如沈良发现现在的骑兵都是没有马蹬用的,所以这方面的改进必将大大提升骑兵的战斗力,不过也要偷偷的来,一但推广开,这种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这些事,就是他穿越来后的这些时间想到的,要做的事。
接下来,有一件最近想到要做的,是陈登被奉为典农校尉之后想到的。
典农校尉,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校尉本是武官的置位,前面却加上一个典农,武官管农业,其实陶谦的主要意图明确,就是在和平时期,这些士兵脱下铠甲,拾起锄头去开垦荒地。当然,陶谦除了鼓励士兵开荒种地,也在些许政策上做了调整,促进徐州百姓修养生息。
抛开个人恩怨不说,大力发展农业,促进徐州修养生息,这些沈良是绝对支持的,这是一种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大爱,这些自从沈良穿越当天,看见人吃人之后,就悄悄埋下的种子。
陈登升任典农校尉后,第一件事,便是向徐州各界征求屯田之策。
士兵屯田,这在三国虽不算首例,但也算是新兴事物,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制度上需要完善,开垦荒地的技术问题也需要优化。
仅凭陈登一人,短时间内怕是难以有很完善的制度制定出来。陈登放言出去,希望徐州才俊都出谋划策,这也是时事使然,算得上比较优等的选择。
这消息一放出,自然引得徐州各路名士争相出谋划策。其中不乏青年才俊,也有年长的饱学之士。
政策上的出谋划策者当然大多是官宦之家,或者家中与近亲为官的士族门阀,这些人家族政治色彩比较浓,对政策制定这种事自然是十分的感兴趣的。比如曹家曹豹、曹宏、曹琳等,除此如王朗、赵昱等也在其列。
在屯田技术上提出意见的,主要是大地主,当然以陈登家中的人为最多,其余的如李元、阙宣这种以前家中颇有田地的大家族,自然也会有许多想法。
其他各路名士,自然也各有想法,有些会在管理政策上提些意见,有些会在种田技术上予以建议,凡此种种有许多。
此时,却是糜家最弱势。糜家是商贾之家,家中各路生意倒都做,钱也赚的不少。唯独此时既不擅长政治,也无种田经验。古代行业的优劣,官比农受重视,农比商受重视,此时糜家的劣势便愈加凸显出来。
张迎和沈良的那处小院内,此时两人正坐在院内一棵柳树下依偎着休息。
沈良这几日冒死在前线打仗,虽然似乎是举重若轻的打赢了对方,但危险还是有的,而且战场上的危险也都关乎生死,所以沈良回来后,张迎又格外的珍惜他。
沈良刚在书房内,已经伏案写完了一些东西,此时便出来和张迎共享着二人世界,两人不免谈论起这几天的事。
“听说昨日宴上,曹琳在大厅广众下羞辱夫君?”
“是啊,口头上的。”
“夫君真的狠狠打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