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小女子消受不起  蓉大爷的逆袭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梁子湖,原名樊湖,水系由梁子、鸭儿、保安、三山等湖泊组成。

位于江城至黄石之间的长江南岸。四周有武昌、鄂城、大冶、威宁等市县,承雨面积3265平方公里,建国前经常愤涝成灾,因此当地流传“西阳暇,大肚汉,十年九不收,发水就讨饭,百里不见人,锅台宿大雁“的民谣。

意思就是说,这地方以前经常发大水。

关于梁子湖筑堤的最早记载是在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筑马桥堤,马桥堤为通衙,并不御水。

万历二年1574年,县令李有朋重筑。明嘉靖十二年1633年筑刘河桥堤。

雍正四年1726年柯惟伯筑谢埠官渡堤。

乾隆末年,长港北岸谢家埠至东港大港、小港一线,筑堤防江水涨;自保桥寺、拖船岭、何家桥、横山头等地筑堤御湖水。

同治年169年,知县张灵筑夏兴湖堤,建盛桥闸;在南北湖堤的左家窑至节龙寺,长600余丈的一段,建大堤角、石二、孟家由、金家由、牛郎彩等五座石闸。

光绪五年179年按章四股分段,承修十余里长的钱家桥堤。光绪十五年19年,武昌黄冈两县重筑马桥堤,以御湖水。光绪二十五年199年建横山头、保桥寺闸……

梁子湖之地水产丰富,是樊湖水系的主体。

湖中盛产有武昌鱼、银鱼、鲸鱼、蜘鱼、青鱼、鲤鱼、自鲤、黄鳝、紫蟹和龟、鳖、虾、蛤、蝶、等150余种鱼类,鸿雁、野鸭、秧鸡、费翠、湖鸥、鸳鸯等数十种水禽,以及存、菱、莲、藕等水生植物。

梁子湖能够出名,一大半是因为武昌鱼。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叉叫樊口鳊鱼、缩项鳊。肉味腆美,历来为席上佳肴,是梁子湖名特水产品。

据《湖广通志载,缩项鳊出于武昌樊口……“今鄂州;又据光绪版《武昌县志物产篇载:“有鲂,即鳊鱼,名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洄璇,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只此一罾味肥美,食亦较胜别地,今县前有一家市之据考此家即龚姓鱼行,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视察江城期间,当时厨师杨纯卿以樊口产的一条2斤重的团头鳊作“清蒸鳊鱼“献食作菜,主席品尝之后就写下了《水调歌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名句。

同年,江城市特邀杨纯卿等10多位武汉市的名厨师研究烹调武昌鱼的技艺,并将湖北传统名菜“清蒸樊口鳊鱼“改为“清蒸武昌鱼“。

《中国水产载武昌鱼又名团头鲂,原产于湖北省鄂城县樊口镇一带“。

鱼类学家杨干荣教授编著的《湖北鱼类志载团头鲂,地方名团头鳊、武昌鱼,生产于本省的梁子湖“。

鳊鱼原盛产于60余万亩的梁子湖,因湖水深,其中生长茂盛的苦草和轮叶黑藻等,是鳊鱼的主要饵料,因此湖中鳊鱼两龄即可长到一斤左右。

仅在当时,渔民在梁子湖各汊捕措较多,特别是牛山湖汊的鱼鹰业,每年冬季一棚鱼鹰20支左右可捕鳊鱼数千斤。

因牛山湖汊水深潭多,寒冬时蝙鱼群栖于潭中,鱼鹰捕捉率最高。

除此之外,梁子湖水域还盛产河蟹,可以说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

关于梁子湖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一千多年前,这里原为高唐县,因地壳变动,变为一片泽国。

地陷前夕,有一母亲孟红玉及儿子刘润湖,发现该处将要地陷的预兆,母子二人就分头火速通知乡亲们撤离,大家刚往山上跑,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雨滂沱,山崩地陷,瞬间高唐县城沉没了,变成了一个阔大的湖。

躲过此灾难而生还的乡亲们,为了感谢这娘儿俩的报信之恩,这里的人们便将此湖取名“娘子湖”。

贾蓉等人连着考察了几日,方才确定了养殖方向。

首当其冲的就是牛山湖,这位于梁子湖水系的一大湖汊。

牛山湖位于流芳街南部龙泉山下,因湖边有牛山,海拔65.4米,三面环水,形状似牛,而得名。

牛山湖是武昌鱼的故乡,面积为6万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湖中60亩的“鳊鱼潭”水深清澈,天然旋转,流速适宜,是武昌鱼交配繁殖的乐宫。

武昌鱼以肉肥质嫩、味道鲜美、汤质清香、营养丰富而驰名中外。

清同治年《江夏县志载有“得失任看塞上马,依楼且食武昌鱼”的诗句,一向是武昌鱼最好的养殖基地。

其次就是豹澥湖,又称吴塘湖,是梁子湖一大湖汊,在豹澥镇境内。东北接红鞋湖,东南连鸭儿湖,此地水质优良,野生虾蟹不少,正好可作为养殖虾蟹的地方。

由此,贾蓉心里便制订出了养殖计划,他现在不缺资金,只却人手,这附近正巧有不少经验丰富的渔民之家可供选择,贾蓉便积极展开了游说行动,说服了不少渔民跟着自己合作共赢,贾蓉出钱,他们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