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6章:大明朝的钟表技术  我要做明世祖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相关制造记录的工艺学著作,天工开物光是修就修了三年,找了不知道多少资料,翰林院的人也不知道掉了多少头发。

比起后世宋应星自己编的,朱见济可以拍着胸脯说,乾圣朝的天工开物,比之覆盖范围更广泛,内容也更齐全。

毕竟是皇帝关心的书,集合了国家力量,还有永乐大典给人抄宋应星哪里有这条件?

而且水运仪象台虽然被毁,但终究有些记录流传了下来,被录入到了永乐大典里面。

工科院又为皇帝亲自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之一,其中获得“匠造”称号的匠人都有不少,算上皇帝掏出来的各种理论和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修这玩意儿的资料和手艺,他们是不缺的。

就差皇帝批个条子下来,准他们开工了。

朱见济也琢磨着北京城里,得有个标志性的建筑才有特色。

若是重修了水运仪象台,虽然称不上奇观,但也足够给城市增加属性和光环了,再者国家也不缺钱,便果断的准其所奏,让他们就在皇城附近,北京的繁华地带上,修一座比宋朝那座还要高大豪华的钟塔出来。

从乾圣九年开始弄的这个工程,现在已经快完结束了。

相比起前宋的水运仪象台,大明的大座钟在技术也更有改进,运行动力不仅有水力,还上了一个巨大的发条,其中也多出来了不少轴承。

从表面上看起来,北京城那座高达七八楼的巨大钟楼,比起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图看起来,更要修长精美,也更加牢固。

等它完工,钟声应该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

想想也是令人期待。

“今天正好没事,不如春官跟为父出去玩玩?”

朱见济又想起工科院最近在搞的东西,便抓着儿子,让他陪自己出宫看戏。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