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大明两百多年恭守职贡之国也,和安南国一样,号称“小中华”。对大明朝很恭顺,恭顺到连国名都是大明定的。那一年,朝鲜太祖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为了取得大明的支持,派使臣觐见大明太祖朱元璋。
使臣对老朱说:“陛下,我主李成桂大王派小臣向您请示,他选了两个国名:一个是朝鲜,另一个是我王之父的就仕之地和宁。您看哪个好,我们就用哪个”。
老朱道:“朝鲜是古名,朝日鲜明,多文雅呀。朕看,尔国便叫朝鲜吧”,这么的,舆图上多了个叫朝鲜的国家。
李成桂的马屁拍得老朱十分高兴,这小国不错,听话,连国名都让朕来定!
高兴归高兴,大明太祖可是玩政治的高手,把朝鲜太祖玩得一楞一楞的。他替李成桂定了国号,却不肯承认李成桂的王位。朕越是不承认汝,汝便越是上赶着巴结朕若是承认了,汝对朕便不上心了。
这一招十分有效,李成栋果然对老朱百般巴结,逢年过节,礼物一车车往大明送,上的表章一道比一道谦卑,就连盖的王宫景福宫,面积与仪制都严格遵循与大明的宗藩关系,为亲王规制的郡王府,所有建筑不敢用黄色,均用丹青之色。
老朱腹黑的很,礼照收,就是不承认。朕不承认汝,但朕的子孙可以承认汝。哼哼!
时间一晃过去了两百多年,大明似乎不行了。
第十五代朝鲜国王、光海大王,觉得努尔哈赤的崛起不可避免,想弃明投清。国内的亲明派不答应,绫阳君李倧推翻了光海大王,成为十六代朝鲜大王、朝鲜仁祖。
四年前,仁祖薨了,儿子李淏继位,是为十七代朝鲜大王、孝宗。
仁祖、孝宗父子都是铁杆亲明派。
可惜,形势不由人意。
仁祖时,清廷多次遣使赴朝鲜投书,让其与大明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仁祖大王心比金坚,拒绝。清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与贝勒阿敏领兵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朝鲜不敌,被迫议和,并向后金岁贡。
1636年,皇太极称帝,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我朝乃礼仪之邦,怎么能向蛮夷劝进?大臣纷纷痛切陈词,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皇太极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弹丸小国,不收拾不行!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统十万大军再征朝鲜。
这一仗把朝鲜打惨了。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清军大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双方筑坛盟誓,朝鲜去明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为正朔,定时贡献,并送质子二人。朝鲜朝廷中主战最坚决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史称“丙子胡乱”。
…
丙子胡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山林蛮夷的藩属国,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国王和两班的权威一落千丈。清廷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仁祖死后,清朝赐谥为庄穆,但终李朝之世,此谥号以及清朝赐予李朝各国王的谥号,均不为朝鲜所用。
景福宫,朝鲜五宫之首,得名于诗经中“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中的“景福“二字。王宫正殿勤政殿内,孝宗李淏正与领议政金堉、郑太和、兵曹判书元斗杓、守御使李时昉、御营大将兼训练大将李浣、弘文馆副校理闵鼎重等大臣密谋。
今年三十四岁的孝宗李淏,长得白白净净、十分儒雅,留着浓密的长髯,倒是增添了几分君主的威严。
这是一个传奇性的国王,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英明、睿智、果断,又刚愎自用。
他很聪明,五岁开始读书,十岁起师从师南人学者尹善道三年之久。有一次,李淏问尹善道处身之方。尹善道回答:“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难道不是千古名作吗?”李淏一听便明白了,师傅是教吾韬光养晦呢。
很快地,他便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韬光养晦的真谛。
“丙子胡乱”时,李淏偕弟弟李及世子嫔姜氏等王室眷属逃往江华岛。多尔衮率军进攻江华岛,李淏召集分备边司诸臣,“披甲募兵”,被击败。多尔衮派人到城下劝降,否则屠城,没法子,韬光养晦,降了。多尔衮以礼相待,让他写信劝降父亲仁祖。韬光养晦,写了。仁祖见信降后,在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李淏与其他俘虏一起,站在受降坛下,韬光养晦地看。接着,他又和兄长昭显世子一起被押送到清朝做人质,没法子,继续韬光养晦地受着。
李淏恨透了清虏,但他牢记尹善道的教导,一点也不表现出来。皇太极押着他和昭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