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陀拔思单(上)  真桃花石帝国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幽州移民迁到新幽州、新瀛州、新莫州已经一个月了。

秦国安置移民,到了此时已经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了,当拓跋鲁迁走,新移民进来之前,元丰已经将克孜勒的三个营的水师开到了里海南岸。

此时,陀拔思单国本就在新莫州拉什特、新幽州萨里、新瀛州戈尔甘设了三省,每一省都有三到四个县,每个县都有城堡,而作为省城的拉什特、萨里、戈尔甘更是里海有名的大城。

否则,以大食人的厉害,在他们拿下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后,在怛罗斯之战前也没有拿下陀拔思单。

而陀拔思单人就是从罗马帝国迁徙过来的希腊人、热那亚与波斯人以及逐渐定居下来的北高加索人的混血种,他们既有较为先进的建筑技术,又有在整个萨珊波斯时代最为先进的农耕技术。

说是大城,不过最大的萨里城也就是方圆五六里的模样,大秦国在一次性迁入二十万户移民后,这样的城池显然是不够用的。

在碎叶军拿下河中以及克孜勒港后的近十年时间,除了苦心孤诣打造了五个营的水师,更是打造了一支规模非常大的往来于里海北面的阿特劳城、克孜勒港,以及里海西岸阿塞拜疆巴库港的船队。

上文说过,碎叶军一个营的战舰有九艘,其中作为旗舰的大船有一艘,主力战舰有四艘,侦查、通报、巡逻的小快船有四艘,与上一世的大夏国完全一样。

规制差不多,不过由于此时还是唐代,波斯、欧洲还是中古时代,就没必要像明末那样建造有好几层直通甲板的大船了。

最大的旗舰长、宽、高大约是40米、10米、八米,分为三层,最下面依旧是包含了水密舱的底仓,那里主要用来装载物资,中间这一层才是作战层,有直通甲板,放置了二十门八百斤、五百斤各半的火炮,两侧各十门,首尾各一门八百斤的火炮。

首层甲板设置了四根桅杆,中间那根主桅杆挂了四面横帆,两侧的桅杆则挂着三面横帆,船首则是一面三角帆。

与此时西方船只波斯人、罗马人不同的是,碎叶军的船只依旧安置了大型船舵和多具船橹,无论是船舵还是船橹,单凭两三个人是摇不动的,必须使用绞盘,这种装置对于中国来说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朝,几乎没有变过。

不过到了孙秀荣手里,自然做了大量的简化设计,用滑轮组结合绞盘,两个人配合着就可以摇动那巨大的船橹、船舵,从而在无风的状态下可以驶进、驶离港口。

就这一项技术,就是当今这个世界任何一方势力都望尘莫及的,若是加上火炮,那就是逆天的存在。

实际上有一个营头的水师碎叶军就可以制霸里海了,不过对面的科萨人、大食人都有大量的奴隶船,奴隶船在火器时代虽然看起来是薄皮大馅,但在此时还是非常厉害的。

船只还是采取了尖头宽尾的设计,与此时东西方大多数两头高高翘起的船只都不同。

大船可操帆手十五名,炮手五十名,战斗兵一百五十名,医护、厨师、木匠、铁匠等辅助人员则按照战斗人员的一成来配置,为十五名。

加起来就是二百三十人,按照其体型,还可以装载五百人或者五千石的物资。

中等船只的规模是32米8米6米,火炮总数是十六门,同样是八百斤、五百斤各半,总人数是一百六十人,可额外装载三百人或者三千石的物资。

小船的规模是16米4米3米,只在首层甲板配有一些小炮,只设置一面纵帆,总人数四十一人,可额外装载五十人或者五百石物资。

另外,这几年,碎叶军船坊按照大船的样式建造了只配有六门火炮的运输船,这样的话底仓、中层甲板,加上首尾舱都可装载人员和货物,可以只需要少量战斗人员,还可额外装载一千人加上必要的物资。

于是碎叶军一个营只需要三艘这样的大船就行了,另外,考虑到碎叶军多为骑兵,还仿照大唐马船的设计建造了一些马船,既然是马船,就没有必要设置火炮了,中层甲板全部是马房,为了防止马匹摔倒受伤,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将马匹固定的逼仄舱室,前面设有放置草料和淡水的马槽。

马船自然比大型战舰还要大一些,虽然也是尖头设计,但长宽比小得多,宽度达到二十米,长度也有六十米,整个中间舱室设置了四排马房,中间是过道,两侧是连在一起的两排马房,两匹马的头是相对的。

每一排有五十个马房,四排就是两百个。

也就是说,就算是这样的马船,一艘也只能装载两百匹战马,一个营至少有三千匹战马,若是加上辅助偏厢车等辅助用战马,数量就更多了,于是一艘运输人员的大船需要配置五艘这样的马船才行。

一个营的话则需要三艘大船,至少十五艘马船!

就算是家大业大,技术先进,也舍得砸钱的碎叶军,在这几年也只勉强凑够了两个营的运输船就是这样,与科萨人贸易所得几乎都砸在上面了。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