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一章 说清楚  晚唐浮生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眨眼年关将近,邵树德的情绪有些焦躁了起来。

他感觉这一年什么事情都没做。

当然这是他的错觉。

从东向西数,纪州靺鞨人的叛乱被平定,鹘岩城争端通过外交途径得以解决,辽东整体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

都说王朝初期统计户口比较简单,经常搞。但辽东道弄起来阻力颇大,若非渤海世家大族被分化拉拢了一批,估计还要更加困难。

截止去年的数据,辽东道除七圣州之外,尚有12州、66县,计有17万2500余户、838000余口。这个数据应该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因为这是编户了不少靺鞨部落后的人口数据,真实数字显然不止这么多。

但即便如此,也非常可观了。邵树德就想知道,在他死去之前,辽东十二州的编户人口一定会突破百万,后世到底哪个子孙敢轻易舍弃?逼脸都不要了吗?

因为府兵安置的工作稳步推行,之前清塞军最后一批人也安置到了穆州暂缺部曲,枢密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府兵整编。

这次劝说的对象是保宁军。该部尚有一万一千人左右,长期征战之中损失颇大。到了这个地步,他们也疲了,于是大体同意被整编为府兵。

经过协商,总计九千人被分散安置到龙泉府六千、鄚州两千、蒙州一千,剩下的两千人除部分愿意解甲归田外,其余分散到辽东道各州充当州兵——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去湖南、黔中、五管、福建等地当州兵,但绝大部分人宁愿去寒冷干燥的辽东,也不愿意去炎热潮湿的南方。

保宁军,就这样消失了。

军使李存贤前往淮海道,接替刚刚亡故的何絪的班,担任州军都指挥使。

副使李嗣肱调任蒙州刺史,兼州军指挥使,取代渤海旧官。

都虞候李承约在打猎时坠马而死。

都游奕使袁建丰担任理州刺史,兼州军指挥使,同样是取代渤海旧官。

至此,河东投降时,义兄留下的兵马被整编为万胜黄头、大同、天成、保宁、清塞、可岚六军,而今皆不见矣。晋军不多的余尽,多集中在广捷军内,这支两万三千人的部队里有三分之二的官兵是晋军出身。

最后的晋系兵马了,能保持多久,也是个问题。

辽东道全部十九州,在建极十二年底的今天,除了编户齐民产生的叛乱外,大体稳定了下来,下一步就是长期的开发与同化了。

辽东道以西,燕山一带的镇兵屯驻各堡戍,控扼交通要道,户部也派人在此设卡收税,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燕山以北,奚王去诸已经病逝,长子苏支继承大位。三泉、御夷镇、仙游宫、永安宫一字排开,是燕山北麓及大鲜卑山西侧的外围屏障。

他们存在,敌人就很难向东进入七圣州,以及向南进入幽州,这对河北、辽东长久保持安宁状态至关重要——说白了,他们就是战略缓冲区。

西北方向的进展也非常顺利。

诸军轮番北上,打得鞑靼人或降或走,通往黑城子的大门已经完全敞开。

到了建极十三年,肯定会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彻底拿下黑城子,甚至向西推进一段距离,往碛西方向进兵。

这次还是以禁军马兵为主,刚刚在丰州统一思想的蕃兵为辅,尽量不动用丰、胜二州的府兵。

府兵不是自耕农民,也不是卫所兵。他们的一次性安置成本很高,但维持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维持战斗力不坠的时间很长,是一种非常良好的边疆低成本解决方案。

前提是你不要过多透支他们的本源。只要不破产,且土地没被大量分割,他们的战斗力就有保障。几年远征一次,其实还可以忍受,在家门口作战,那更加可以接受了,长期远征,你就会得到一支士气不振、破产逃亡的府兵——前唐已经给我们打了样。

目光投向南方。

最后一个割据势力也被扫平了。置道设州,官员大举南下,而今已经半年,局势渐渐稳定了下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南方其实没什么可以多说的。当地军民造反的意愿不强,这从前唐安史之乱后就能看得出来——南方多观察使区,北方多节度使区。

唯一的战争威胁就是大长和国了。

邵树德其实给过他们机会,且至今仍在等待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但这事吧,好像他自己都不太信了。不然的话,大军就不会慢慢往西南方向转移了。

至于河南、河北、河东,虽然为征讨淮南的战争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未来江宁府的建设也需要他们出一份力,但整体依然处于休养生息的节奏中。

河北偶有小乱,也是因为部分百姓不愿向外迁移引起的,且很快被平定。

河南人口密集的汴、宋、曹等州,向外移民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