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96章 分科取士  汉道天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邹氏的赏赐,引起了无数人的热议。

夫妻本是同林鸟。夫贵妻荣,这没什么好说的。但妻子不仅能得到诏命,还能像丈夫一样推恩及子弟,使母家子弟为郎,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

这既是对张济的额外恩宠,也是对女子可与男子比肩的一个注脚,效果不亚于当年马云禄因功封侯。

马云禄封侯凭的是军功,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邹氏没有上阵杀敌的本事,却因为辅佐丈夫有功得到了诰命,还让母族得到了恩泽,却是很多女子都可以做到的。

相夫教子这条路一样有前途。

突然间就成了榜样,邹氏也很意外。忙乱之下,她请见皇后伏寿和贵人马云禄。不管是谁帮忙,都去感谢一下。

马云禄一头雾水,伏寿却猜到了天子心思,也没有点破,只是劝慰邹氏说,你要再接再厉,好好辅助骠骑将军,为朝廷尽忠,对得起朝廷的诰命。

邹氏感激不尽,满口答应,拍着胸脯,一定会管好张济,不让他犯浑。

——

在骠骑将军张济加入参谋后,贾诩联合太尉府的掾吏,商量出了一个方案。

部分恢复军功爵制,但不用军功爵的名称,而是参考周礼中提及的士师制度,对武艺精湛、战斗经验丰富,却不适合做官的人进行分级。

比如射艺高超的射手,按照射艺和军功,分为大射师、射师和射士三大类,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九品,安排相应的俸禄。

得到大射师、射师称号的可以留在军中,做为职业兵,秩比校尉至百人将不等,直到退役。

如此一来,他们可以不用做官,仅凭自己的技能享受到相应的俸禄和荣誉,并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其他战士,担负起培训新兵的责任。

士师制度古已有之,不会引起担忧。

在天子提倡四民皆士,尤其是重视医匠,改医匠为医士、医师之后,类似的称号已成习惯,现在不过是用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也不算改易。

为了防止别人联想到军功爵,贾诩还将范围扩展到所有以技艺立身的人,比如农士、医士等。

方案拟定后,贾诩先和刘协商量。

刘协觉得可行。

这個方案其实和职称差不多,区别只在于没有涉及到退休待遇。军中校尉的俸禄是比二千石,正好卡在有退休待遇的标准以下。

这就给了朝廷恩赏的空间,也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对将士来说,这样的制度解决的是在职的待遇问题,以及荣誉,有利于吸引真正的精锐留在军中,成为朝廷的常备兵。

刘协随即与贾诩商量,对常备的规模和驻地进行统一安排,彻底将军权从州郡剥离出来,由专业的将领负责。

常备兵不负责治安,只负责超出治安范畴的军事行动,所以规模不用太大,以营为单位,二千人以下。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朝廷下诏,调动周边的力量进行支援。

考虑到军事与民政的脱离甚至相背,边远地区的防务更重要,也更辛苦,所以在升迁制度上要有所倾斜。在边境担任过职务的优先提拔,比二千石以上的军职,只能从边军将领中选择,且有一定的年限要求。

想靠着家族关系,在富庶地区混资历,最后位至公卿,这条路必须堵死。

将帅必出于行伍。

贾诩接受了诏书,随即与杨彪、周忠等人举行三公会议。

与此同时,杨彪也将选举制度的方案提了出来。

他的建议是分科考试。

考试科目分两类:

一类是必考,比如经史和算学。不管你想考什么职位,这两门都必须考,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分数;

一类是选考,根据职位的不同具体选择。比如你想考铁官,治金学就是必考的。你想考医官,医学就是必考的,以确保选出来的官员都具备相应的技能。

刘协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时,心情大好。

一方面,他是对这个方案很满意。这看似科举,其实更接近考公,考试范围不局限于儒学,而是兼顾实学,与他的方针吻合。

另一方面,他是真没想到杨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由此可见,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务实的官员,也不缺乏有胆有识的老臣。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指出正确的方向,他们就能做出看似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选择。

实际上,就道德和施政水平而言,杨彪这样的就算是放在后世,一样是能臣、名臣,吊打一众因循守旧的官僚。

当然,杨彪的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是否要统一考卷的问题。

是各郡自行拟题,还是由朝廷统一拟题,这个问题大有争论。有人说,既然是朝廷统一安排,那就应该统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