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华灯初上(二)  东晋隐士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德高望重者,加上一个钱塘太守的几句赞声,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例外,有几个还在船上的,平日里根本就不曾听说名头的所谓才子这时候当然不会过去受白眼,只是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耻笑两声:“诗文雅事,居然也如此市侩。”

而周围几个同样不受欢迎的人,自然也是一脸鄙夷地看着那边的才子们。

不过只要看到就连那些大家闺秀们,也都将船靠在岸边,派个小厮过去候着,便知道自己这伙人,估计是得不到什么垂青了。

心里咒骂几声,脸上还要笑呵呵地说一句:“不必与之同流合污,我们只需看看这美丽的月色即可。”

小凉亭外头,船上,岸边,周围路上,甚至旁边小山坡上,都是各家的公子小姐们,翘首以待,故作姿态。

一人除外。

祝英台努力地往前挤着,“快些!山伯,我要去给他们看看我的诗文!”

梁山伯一脸无奈,只能用自己并不算多么宽大的肩膀为她开路,在听到那边传来的几首诗之后,他便不打算上去了。

这一听,就是高手作的,或许有人已经准备了几个月,又或许真有人灵光乍现,但不论是哪种,都要比自己和祝英台现场作诗来的好很多。

偏偏祝英台完全不怂。

单论学识,万松书院里头,梁祝两人,基本就是顶峰了。

可是以梁山伯的眼光来看,祝英台这首即兴创作,虽然不差,可是要和别人精心准备的相比,那也未免过于勉强了。…

于是,两人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挤。

“呵呵,文才,哪儿去了,现在才来,还不赶紧给两位大人请安?”马康平远远见到儿子到来,连忙摆出一副责怪的样子。

至于为什么马文才这么久了才到,那当然是因为他刻意安排了。

正好那两位也用了些点心,喝了几杯酒,兴致正好,也算是最合适介绍一下的时间了。

马文才也是一表人才,上前问候,落落大方,简单的问候过去,朱持以打量了几眼,眼里闪过一丝欣赏,便指着旁边的席位,说道:“文才啊,过去和几个年轻人说话罢,跟我们这些老头子,想必也不痛快。”

马文才一边连说不敢,一边笑吟吟地走向侧席,这些大人物的眼光刁钻,愿意让自己去和他们的后辈坐在一起,那也算是一种变相地认可了。

马康平看着这一切,满意地点点头,不枉费自己这么费尽心力。

“几位,马文才有礼了。”

和在书院里的趾高气昂不同,在侧席,马文才不仅丝毫没有高傲,反而彬彬有礼。

“好,坐吧。”

只等来这么句回答,而且那四个人,居然没有一个站起来,马文才眼皮微微跳动,却不见表情变化,点点头,笑着坐下了,只是藏在袖子里的手,已经紧紧握成拳头了。

“嗯,这首诗,”顾堂秋扫了一眼侧席的情况,并不以为意,若是按照他的想法,根本不愿意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去跟一个马文才同席而坐,马康平虽然是太守,但他并不算世族,不过是靠着朝中有人提拔而已。

不过,马康平的面子不用给,朱持以的面子却不行。

本来就有点不爽,但是也拿朱持以的老好人脾气没办法,拣起来刚呈上来的一首诗,念了几句,啪的一声拍在桌上,“这首诗也太过平庸!”

朱持以不明所以,这时候敢呈上来的,一般都该是好诗才对,拿来展开看了几眼,摇头笑笑,念了出来:

“灼夏日炎炎,见月始抬头友人路上走,画舫三两艘明灯载满路,巧似腕上珠四顾心欢喜,今夜无心忧。”

“呵呵,这倒像是游客兴起所作,倒也无妨。”朱持以倒也不在意这些,只觉得和那些明显提早准备好的比起来,这倒是有点儿小儿女的意趣。

“哼,文道千载,传承至今,以简拙,而渐入佳境,靠的正是不断地细心打磨,耐心钻研,方才有进益,若是言辞不经修饰,那还谈什么文采?难道要抛下我们多年的学究,回头去研习那些早已作古的诗文?”

和老好人不同,顾堂秋一瞪眼,两条白眉抖啊抖,脸上的皱纹更显得明晰,又把那张纸拿了过来,大声问道:“这个祝英台,是谁啊?”

两人说话声音本就不低,这首诗早就被周围人传扬开来,眼下这个名字一出,顿时就引起一片哗然。

马文才还在努力维持着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祝英台?

不可能啊!

祝英台是个什么水平,马文才当然是知道的。

僵住的不仅是马文才,还有站在那里,没来得及走的祝英台。

她当然知道这首诗很是平平,几乎是大白话出来的,无典故,无意境,只是前几日,在山上一直被陈夫子营造的阴郁气氛给闷坏了,本就爱玩爱闹的祝英台,今儿好不容易和梁山伯下山玩,又是盛大的诗会,这一个下午,都快玩疯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