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整日沉迷于一骑讨,是因为山野袁家可以通过一骑讨的方式,快速打出名气,打出威风。
袁彬本人也喜欢这个一骑讨的模式,因为能爆虐倭寇。
袁彬征讨赤松家,可是倭国最近的头等大事,雷厉风行的袁彬,让倭国那群土包子,见识了下什么叫做大明速度。
朱祁钰对袁彬屡次亲履兵锋颇为不满,大明朝对将领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得冲锋陷阵,是为了指挥体系不会失灵。
可是大明军法的最高标准是见机行事,战场战机稍纵即逝,所以袁彬的做法不算是违背军例。
但是这么做,很危险。
“朕不是信不过袁彬的武力,他能在白毛风里,徒步数百里到东胜卫,天灾战胜不了他。”
“他能在十数万大军之内穿插纵横,敌人奈何不了他。”
“他能在碧涛万顷的海浪之上,披荆斩棘,这老天爷也奈何不了他。”
“但是,朕信不过倭寇的人品,那是一群狼子野心的白眼狼,赤松家不是白天一骑讨,晚上就夜袭了吗?”
“所以,还是得让他少参与一骑讨,可以培养一些倭国的死士,设立几层关卡啊,不需要亲自上阵。”朱祁钰提到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季铎也是颇为无奈的说道:“当时袁彬等人在倭国,立足不稳,只能亲自上阵,这征讨了赤松家之后,袁彬就不会再一骑讨了,现在山野袁是倭国的名主了,日后这种亲自一骑讨,不适合他了。”
“不过提刀上洛这种事,也不是没有可能。”
袁彬当初在山野银山应对一骑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们一共就十几个人,想要站稳地盘,不拼命怎么可能?
现在袁彬也是山野袁,倭国室町幕府认定过的名田主了,现在袁彬可是倭国一方诸侯。
陛下听闻袁彬在倭国之事,首先不计较袁彬在倭国做诸侯称霸一方,却计较袁彬整日一骑讨,亲履兵锋之事,陛下有大仁,军士方死战。
季铎其实非常担心,陛下对袁彬在倭国做诸侯不满,这多么犯忌讳的事儿,大明的天下,就是从一方诸侯打出来的吗?
但是陛下似乎对这事,毫不在意。
朱祁钰示意季铎坐下,十分郑重的说道:“朕不喜欢山野袁这个名号,整的跟倭国人一样,不妥,万一袁彬他们逼不得已,提刀上洛,朕这诏书总不能写山野袁吧。”
“朕想想,就袁家好了,为什么加山野二字?”
册封室町幕府为日本国王,是当年太宗文皇帝干的事儿,当初诏书将当时的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称之为源道义,这是足利义满的大名,他姓源。
而室町幕府的印玺一共有两套,一套是日本国王之宝,一套是日本国王臣源之印。
而袁彬姓袁,都是读袁,为何不能是袁彬的袁?册封倭国人是册封,册封大明人就不是册封了?
“眼下袁彬等人在倭国的困局,说到底,还是高道德的劣势。”
朱祁钰十分无奈的说道:“整日里把华夷之辩放在嘴边,一口一个蛮夷叫的那么欢,可是真的事到临头呢,却一个个又把这些蛮夷当做人。”
“朕听闻,袁彬在山野银山,惩戒了一批费氏的人,这批人被遣送回大明之后,又被魏国公徐承宗给狠狠的骂了一顿,徐承宗还专门上奏疏请罪,说自己御下不严。”
高道德的劣势是十分明显的,徐承宗作为魏国公,自己的狗腿子费氏受了委屈,第一时间不是告状,而是说自己御下不严。
徐承宗也好,袁彬也罢,都下意识的认为把倭国人不当活物是不对的,应当把倭国人当做牛马。
季铎详细的解释了下袁彬为何把这批费氏的人遣返大明,最主要的原因是费氏把手伸进了银锭,这种上下其手的陋习,还被倭国人看到了,有损大明颜面,这才是袁彬惩罚他们的理由。
按照邪道的做法,那倭国人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东西,不是该死吗?死人是会永久保留秘密的。
尼古劳兹斩钉截铁的说,大明人太过善良,不适合殖民,从这一件小事,就看的一清二楚了。
高道德的劣势,是尼古劳兹和胡濙思辨的成果之一。
“不过,胡尚书说高道德带来更多的好处,百姓安居乐业,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们,还会知耻,做事有底线,大明近万万人丁,高道德的确在开海这件事上有劣势,可是好处却更多。”朱祁钰不打算干涉袁彬在倭国的决定,他在大明鞭长莫及。
他只是在思辨大明开海事宜。
他万万没想到,高道德会成为开海的一个绊脚石。
大明境内的一些势要巨贾们的家训,都是劝人向善,从各种家书之中,可窥一斑。
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做的那些事儿,无论是钟山桐园的大火,还是福建造船厂民乱毁掉的福船,是不对的,他们对此一清二楚,当然他们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