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二章 跟脚  覆清1796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回到遵义交接完手里的工作,便来到了这里,已经好几天了,也把周围的情况都摸索清楚了。

新的国家就要建立了,作为首脑的黎汉明必须得要有跟脚,光有黎安理这一支的证明还不够,必须得再拿出一份有迹可循的跟脚来才行。

这也是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必须要祭天祭祖的原因,祭天是表明权力,祭祖便是要明确跟脚,明确正统性。

所以,思来想去,黎汉明便试着让刘阿蛮派人来到了后世老家的位置前来打探。

好在刘阿蛮果然在这里发现了黎汉明后世老祖黎国祯的坟墓,也发现了房屋的遗迹,只是可能是因为黎汉明穿越而来无意中改变了一些历史轨迹的原因,这里并没有发现黎氏族人的迹象。

这让黎汉明松了一口气之余也不免有些疑惑,最后只能是当做平行时空来处理了。

见到黎安理后,黎汉明赶忙致歉道:“见过伯父,劳烦伯父久等了!”

黎安理见状也笑着拱手道:“大帅你军务繁忙,能这么快赶来已经算是快的了。”

黎汉明闻言只是笑了笑,随即问道:“怎么样伯父,可探查清楚了?”

黎安理闻言正了正色,叹了一口气后点了点头回道:“探查清楚了,那里确实是国祯祖父安寝之地,不但如此,我还找到了几位正字辈叔伯和安字辈兄长的安寝之地,只是房屋已经焚毁多年,不知道其他人又搬离去了哪里?”

怀民敬天,国正安邦!

从黎汉明这一支黎氏的祖辈黎朝邦来到贵州隐居后,这便是他定下的后世子孙取名的字辈,这样的取名方式一直到后世都在循环利用,本来按照字辈排下去,黎汉明、黎恂、黎恺他们都应该是叫黎邦什么什么的,但很奇怪的是,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邦这个字辈都没有用上。

“那里位置离这里还有些远,需得翻过这个山坳下山后,沿河逆流而上,半天的路程,沿途都是一些前明汉家遗民建立的村寨。”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随即抬头看了看天色,发现时日还早,于是便道:“那现在就走吧!”

山路难行,没法骑马,所以一行人只得步行。

其实到了永和这里后,黎汉明就已经知道了路径了,因为这里后世纳入了清政府统治后,也取名为永和,到了黎汉明所在的那个年代,这里经过百多年的开发,道路方面已经算是非常完善了。

后来更是修建了村村通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便是水泥地。

一路上,黎安理都在介绍着沿途的情况:“翻过山去便是刘家寨,刘家寨对面是曹家堡,刘家寨沿河往上走是蔡家寨,蔡家寨河斜对面是陶家寨,陶家寨河的斜对面是陆家湾,再上去就是隔河而居的安家坝和安家沟两个安氏村寨。”

“安氏上去是潘家寨和王家湾湾两个紧邻而居的村寨,对面是一个叫桐子坝的十几姓氏杂居的一个村寨,过了王家湾湾,另外一条河沟对面的半山腰便是我们黎氏一支的故居。”

“沿途这些村寨的百姓大多都是守堡人的后代,少数是后来逃难来此的。”

“此外,据我派人探查得知,在我们黎氏故居对面的大山深处,还有从明末四川逃难到这里定居的一支黎氏族人建立的村寨。”

黎汉明闻言只是淡定的点了点头,这些情况和后世几乎相差无几。

所谓的守堡人其实就是从明初时迁移到贵州驻防的卫所兵,他们以百户所为单位设立屯堡,“三分守城,七分下屯”,寓兵于农,在卫所附近开垦土地。

军屯的官兵多为汉族移民,而后来发展成乡镇的堡则成为汉族移民的居住点,一旦列入军籍,父子相承,不得脱籍。

一直到明朝灭亡至今,贵州的群山里都还有不少守堡人存在。

想了想后黎汉明便说道:“其实我老家那里算得上是一个山岛而已,周围其实只是一条河,有一面河道只是被旁边那座大山塌山阻断了而已,我那时就是从王家湾湾对面的山崖上失足落水后被冲走的,那时还小,所以只能记得个大概位置。”

黎安理闻言点了点头,笑了笑说道:“确实如此,我也去查探了一番,塌山应该就是百多年的事。”

“其实说起来,我们这一脉的老祖叫黎朝邦,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播州杨应龙之乱被平定后,老祖前来贵州教化,后来便隐居于此,沙滩黎氏传至今日,到你们这一代是第七代了”

或许是真的确定了黎汉明跟脚的缘故,一路上黎安理的话不由得多了起来,翻过山坳,乘上早已准备好的船只,一行人沿河逆流而上,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目的地。

“就是这里了,从这条支流进去的话虽然路程近些,但山路比较陡峭,不好行走,所以我们还得沿主河道向上走几里,在另一条支流河口靠岸后上山。”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个时候这座山上还只有他们黎氏一家,等再过几十年,这里就会搬来十几家,组成了后世黎汉明老家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