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四章 七万对十万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流芳。

说真话,往往成了一些文人登天梯的方法。

最可气的是,这些报刊,竟然找到了盈利项目,他们将报纸的价格一再压低,然后在报纸上七成报道,三成广告。百姓拿到的地方报刊,价格要比帝国日报便宜的多,而地方报刊赚的也比朝廷赚的多,这特么从哪里看,好像都是方世玉自己的路子被人走了,而且人家还走在了他的前边。

“殿下,虽然是不良言论,但至少,也不是凭空捏造,诽谤朝廷,微臣认为,朝廷不应该管,只要各地报刊拿捏准特殊事情,敏感事不能急着报出去外,其他的都可以。”

“自太祖皇帝,便没有因言获罪的事情。”

“民间才子讨论朝廷新政,未必不会找出不足之处。朝廷之臣,也有疏忽大意嫌。人无完人!”

杨寓说罢,等待着方世玉的回答。

“嗯,反正我也懒得管,帝国日报才是唯一的官方报馆,让人去把夏元吉找来,我有事情和他说。”

杨寓出去不久,找了个小吏去寻找夏元吉后,自己回到座位上,毕竟他才是这个帝国的政务主宰,不似丞相,却也宛如丞相。

为什么说不似丞相?丞相是顶级文官,一品,超一品。而杨寓只是一个二品官,六部尚书都让方世玉提到了从品。

内阁以低品秩领着高品秩的部门做活,它永远也不可能发展变成丞相。

更何况,内阁也不是一人说的算,两位次辅,八名内阁辅臣,都有权力拟定政策,协调六部理政。

两个次辅可以架空首辅,八个辅臣也可以架空次辅,而首辅可以将辅臣从内阁踢出去,但回过头来,皇帝同意可以,皇帝不同意他也踢不动。

最后,谁入内阁,皇帝说的算,谁做首辅,皇帝说的算,完全可以不理会六部的声音,不理会内阁的声音,任期一满,皇帝想换谁做首辅,谁就能坐上去。

至于说党争问题。

只要文官摸不到兵权,他们内部斗的越狠,皇帝才越开心呢。没有兵权,威胁不到皇帝一丝一毫,皇帝想帮衬那边,就可以帮衬那边。

“还在为粮食发愁?”方世玉看着夏元吉,面色沉重道。

夏元吉垂头丧气,唉声叹息道:“殿下,朝廷要养活一万万两千万百姓,无数的嘴巴等着吃饭,臣身为户部尚书,不能不急啊。”

“是啊,不能不急,可是急有什么意义呢?你能凭空变出来粮食吗?”方世玉沉声说道。

帝国的人口飞速增长,可除了交址和辽东的土地外,帝国的土地并没有太大的扩张。

夏元吉叹息道:“微臣确实没有办法凭空变出来粮食,但西北的军粮,北线的军粮,调动对内武装军,这些粮食也都要朝廷负担。”

“十万大军北伐,数万大军西征,西南还要随时防范土司造反,微臣也很难做的。朝廷人口过于密集,辽东人丁稀疏,交址移民效率极低

大量人丁汇聚在江南,朝廷虽然大力组织迁徙,可一直都是收效甚微!”夏元吉无奈道。

如果早一点对交址大量移民,把江南的百姓多半都给移走,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事情了。

方世玉道:“先从川蜀和关中,调拨一批粮食入京吧,加大鼓励移民的政策,尽可能将这件事情做的流利些。”

夏元吉道:“川蜀和关中的粮食?”

“嗯,暂时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先把这一关过去吧!撑到明年,就好了!”方世玉轻叹一声,转身离开了文华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大海的潮起潮落,不经意间,时光流逝,时间,它不存在,但它却又无处不在,它掌控着这个世界的一切。

没有任何人,物,事,能抵得过时间的侵袭。

不知不觉间,太始六年的冬季,比以往来临的要早十多天。

瑞雪丰年,鹅毛大雪覆盖在整个皇城,外城的修建工作早已经停了下来,川蜀关中的粮食,运往西北,江南。

辽东所剩无几的粮食,艰难的支撑着帝都的运转,而帝都所存的粮食,悉数运往了北方,大雪已经覆盖了整个北疆,北伐大军依然没有返回。

场追逐战,非定点防御战,大明的军队在冰雪满天的草原上,寻找着鞑靼瓦剌的足迹,期望一举将其击溃。

方世玉站在养心殿的门口,看着眼前的鹅毛大雪,伸手接着雪花,轻叹一声道:“可难为北方的百姓了,这么大的雪,可要如何是好。

方世玉面色沉重,古代的木材,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烧得起的,哪怕是方世玉提高了官员俸禄,依然有许多官吏没有烧木材的财力。

在北方,一捆木材能卖到七贯宝钞,价格直追粮食。

“殿下,景次辅和解次辅来了。”

方世玉正裹着大袄,在院子里望着雪花,脑海中臆想着北疆战局,相较而言,辽东已经稳定,李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