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流民(2)  王朝之神武纪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日子总是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三个月后,全家为祖父去孝,父亲没有称帝,只是对外称宋公,也许是我家先祖有宋王的封号吧,改顺宁城为兴天府。他让关烈负责军队管理,启用齐国人黄益做了兴天府府尹,舅舅文白为府丞。几个叔祖父都选择离开顺宁,包括他们的家眷,各自投奔在外地的儿子,父亲诚恳地挽留他们,他们的态度却很坚决,最直接的告白就是,父亲不应该接替祖父坐这把椅子。

祖父的三个兄弟,除了老五是个读书人外,老三、老四都是粗人。他们觉得祖父之后应该是他们来做这个位置,而大祖父家的两个堂伯,却说他们应该来管理。

父亲沉默了,脸色平静地看着这些人。这时黄益和关烈出面,说两辽节度使之职是皇帝给的祖父,祖父传给父亲,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如今祖父刚刚过世,大家要团结一心,守卫疆土。他们嗤之以鼻,父亲没有说话,在我的记忆里,他对于家族的长辈总是很尊敬。

他们选择离开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周围国家蠢蠢欲动,以前还顾忌祖父的名望,如今父亲接管,他们变得肆无忌惮。最直接的就是东面的东任部公开宣称,两辽是他们的属地,他们将会来收取这块土地。东任部是个勇武的马民族,他们的骑术是一流的,而且擅长驯马,不会农耕,打猎为生,常常在秋天的时候,跑到我们这里来抢粮食。

太爷爷和祖父在的时候,和他们打过一次仗,双方损失都很大,接下来就是讲和了,靠每年给他们粮食和忍让,两方相安无事,特别是祖父每年都多给些粮食,换回来许多骏马。他说过,忍让是为了以后的光荣。如今,他们在父亲刚刚继位,就要发动攻击,这让父亲大吃一惊。和东任部连接的是安州,由三叔领着三千人马镇守,他得知东任部的消息,连夜跑回顺宁,父亲知道他回来时,已经是第二天午了。

父亲很恼火,大将擅离职守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本想处罚三叔,不想来了一堆人,哭天抹泪的,弄得父亲哭笑不得,只得让这些人领着三叔走了。他赶紧让大将英和领着二百人赶紧去安州防守。接下来的几天,很快就传来消息,东任部已经集结了人马,不日将会攻打我们。父亲压着火,发布命令,让二伯父前去,二伯父推说自己身体不好,而且近期女直部也不安分,不便行动。其他人更是推脱不行,父亲知道这些人都是借故推脱,所以他决定亲自出马。黄益同意这个想法,他说父亲需要树立威望,打个胜仗,让那些人臣服。

父亲留下大哥守卫顺宁,让黄益辅佐大哥,他领着关烈和舅舅,亲自去安州。临行前,父亲召见我和三弟。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最近两三年才回到顺宁,平时他要么忙着处理政务,要么回家后,也是陪着薛姨娘。我们除了每日去请安,很少有单独在一起的时光。不过,父亲倒也当着大家的面,问我们一些问题,诸如读书习武如何等等。

我们来到父亲处理政事的宣和居,舅舅和黄益在里面说着事情,父亲正指着地图说些什么,我们进来刚要施礼,父亲说:“不用了,赶紧过来!”舅舅冲我们笑着,黄益很客气地点点头。父亲说:“我马就要走了,你们两个就留在家里,好好协助你大哥看好家。最近,两辽府来了许多流民,我怕他们生事端,所以,想和你们商量商量。”

我们点点头,我说:“父亲,您也要小心!家里我会照顾到的。”父亲笑了,说:“放心吧,有你舅舅在,我不会有事的。”舅舅说:“子英,子达,你们也是大人了,也要懂得为国家分忧解难。现在来顺宁的流民很多,你们要多用心才好。”黄益说:“是啊,两辽地广人稀,招募流民来这里,也是件很重要的事,宋公一直想找个人选来管理这项事务,我推荐了子英,怎么样,子英没问题吧!”

记得神机先生说过,两辽缺的就是人口,近几年关内大乱,流民四处流荡,最终都跑到我们这里,许多国家要么压迫这些流民,要么不还好意地送到我们境内。阜城是西边门户,常常在早晨发现太多的流民聚集在城下,父亲很宽容地让这些人进入我们的境内,也许如神机先生的话,流民的融入未必是坏事,一来可以开荒种田,二来可以扩充军队。我说没问题,和三弟一定管好流民。父亲说:“这样吧,你经常习武,就做个都虞侯,负责流民,找个地方,安顿他们。现在马就要秋收了,你可以组织他们收割,有合适的人,可以参军。”轻叹几声,我知道他在为兵微将寡而担心。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