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低头看向手里的奏本,封面上李毅两个字顿时引入眼帘。
他心中一跳,不由悄悄望了望上首的崇祯皇帝。
要知道这李毅当初朝会献俘,使得皇上大悦,后来悄悄召见他入宫相谈,听说后来还曾亲自出宫与此子见面,可见这个李毅深得朕心。如今朝廷都沸沸扬扬的传着李毅的事迹,从赈济灾民,再到活捉塔拜,可谓是人尽皆知,此人在朝中声望不小。
继续看着奏折里的内容,是关于宣大边关,内容有些凌乱,有些还是用白话陈述,能够看出来李毅写这封奏折时应该十分着急。
周延儒一目十行的看完,微微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各位卿家,宣大事务已经糜烂如此,为何朝中一直没有消息?”崇祯直奔主题。
大臣们都沉默不语,就在崇祯皇帝想要发怒的时候,兵部尚书申用懋连忙跪倒在地道:“启禀皇上,此事宣大总督陈晓确有上奏,但是他只说林丹汗想要代替顺义王帮大明戍守边关,索要市赏,并没有说蒙古饥民重新犯边。”
当初察哈尔部进犯漠南蒙古右翼,而他的老巢却被后金占据,林丹汗没有办法,只能留在右翼,想要代替顺义王向大明称臣,并且索要市赏,但是被崇祯拒绝。林丹汗缺钱少粮,大明又不愿意白白的帮助他,所以他一怒之下就率领大军攻破长城,掳掠十余县,差点攻下了大同镇。但是这件事被宣大官员弱化处理,然后上禀朝廷,所以朝廷对于宣大的情形一直不是很重视。
这次的危机要比当初的还小,宣大官员也学聪明了,直接躲在大同、宣府两处重镇,就等着蒙古饥民冲进长城掳掠一番,然后派兵把他们赶出去。反正之前边关十余县已经被抢劫一番,也不差这一次。
宋统殷不敢冒大不韪上奏,只能依靠李毅。所以此刻,李毅这封奏折掀开了宣大边关的危机,朝廷才发现原来形势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
申用懋脸色铁青的跪在地上,心里开始大骂宣大官员。他知道边军糜烂,但是没想到居然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来,这种事是能瞒得住的吗?
崇祯皇帝冷冷的看着申用懋,他已经发过脾气,不想再动怒。
这时候老臣韩爌开口道:“敢问皇上,李毅不是在辽东巡查,如何突然去了宣大?”
申用懋闻言顿时开口道:“皇上,李毅虽然是按察御史,但是他突然前去宣大,不通事情,也许这本奏折所言有些夸大。”
这些大臣没有和李毅有过交集,但是崇祯却是两次和李毅深谈,怎能不知道李毅的性子。
他见这个时候,兵部尚书申用懋不但不知道悔改,还想要试图掩盖,对于他更加失望。
长长吐了口气,崇祯皇帝开口道:“李毅乃是朕钦命的边关按察御史,宣大当然也在他的巡查范围之内。这次朕连夜叫你们来,不是追究责任的,而是想问问,宣大形势如此危机,应该怎么处理?”
钱龙锡也是老臣,闻言开口道:“察哈尔部西迁,如今蒙古右翼诸部皆被打败,所以要阻拦这群蒙古饥民入边,还是需要察哈尔部协助才行。林丹汗既然索要市赏,我们不如就答应给他,让他当大明屏障,也是可行的。”
韩爌睁开眼睛,有气无力的道:“林丹汗自封蒙古大汗,想要统一蒙古,这等野心勃勃的人,我们怎能将市赏给他?”
两个老臣意见向左,其余大臣们更是不敢轻易发言。
崇祯皇帝看着沉默不语的周延儒,开口道:“周延儒,你有什么话说?”
周延儒慌忙出列,躬身道:“臣是文臣,不通兵事,不敢妄言。”
崇祯皇帝不耐烦的道:“有什么就说,对不对自有公议。”
周延儒闻言道:“按察御史李毅虽然年轻,但是孙承宗弟子,才学不凡,军略之强更是众所周知。他既然言明宣大形势危机,那么臣以为朝廷就不能做势不理,应当一方面派出大臣前去宣大巡查边关,另一方面调集钱粮随大臣前往边关,视情况定夺。”
到了现在,终于有人肯提出解决的办法。崇祯皇帝对于周延儒的表现十分满意,点头道:“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