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他活得久一些,他甚至能活到建文年间,让朱棣知道什么是来自堂兄的毒打。
不然,即便你是太子,是储君又能怎么样,还不是奉天殿一言毕,庙堂之下人头落。
不过在离开之前,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转身拍了拍王俭的肩膀:“明日叫一些没事的兄弟去我那院里吃吃饭,我还没好好和兄弟们叙旧。”
因此,面对冯胜的夸赞,朱高煦一边惶恐,一边心虚。
朱文正只是预谋叛逃,但他朱高煦可是实打实的准备造反啊……
冯胜给出的评价很高,高到朱高煦自己都不由惶恐的站起身来摇头道:“国公谬赞了,我如何当得这番夸奖。”
以他当时的年纪和地位,恐怕会与徐达一起主持北伐,甚至节制徐达。
纵观整个古代战史,明军这种以步卒机动夹击骑兵的战术思维,并且获得胜利的战事并不多见,但却在元末明初战争中百花齐放。
“你怎么额头出了如此多细汗?”冯胜看着惶恐的朱高煦,哑然笑道:
扪心自问,他虽是老朱的孙子,但说到底也不过是老朱数十个孙子中的其中一个罢了,若是自己日后真的对朱允炆起了威胁,老朱真的会不忍心对自己下杀手吗?
要知道,在明军以前,历代军队如果没有严密的步兵阵线,那根本无法抵御骑兵冲击,而步兵在移动阵型时,维持阵型的难度较高,很容易被敌军骑兵的冲击打散。
这样生产力,比同时代的世界各国加起来还要强大。
忽的,冯胜的声音在窗口响起,朱高煦抬头一看,果然看到冯胜往前院走来。
蒸汽机、后膛枪、火车什么的他弄不出来,但想要联合工匠制作燧发枪、火绳枪还是有可能的。
仅朱高煦了解的情况来看,去岁洪武二十六年,仅税粮便收缴三千二百余万石。
元末明初,江淮地区的军事领袖大多是草根平民出身。
朱高炽和朱允炆一样,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但总觉得儒生和文官不应该做一些跑腿的活计。
可以说,这一个时辰的内容听完,朱高煦只觉得明初步兵在古代的历朝步兵中算是一个异类。
显然,他知道朱高煦有一些问题要询问他,而事实也是如此。
只要朱允炆削藩念头不变,朱高煦就必须要做准备。
说句难听的话,所谓的军事水平和军事技术在绝对的生产力面前就是浮云,这也是燕军只能和南军野战,却无法长期占据除北平、永平、河间三府以外的其它城池。
“国公,如今的大明,还能有多少如国初时的长枪步卒。”
从这里,朱高煦就可以看出,刘伯温本人对军事的理解不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更多地来源于书本。
朱高煦沉默许久,他很清楚这个任务的难度有多大,所以他必须要有一支听命于他,且战力彪悍的部曲。
说罢,冯胜缓缓站了起来,看架势是准备回后院了。
“笑什么?”
可以说,如果不是他最后因为埋怨朱元璋而想去投靠张士诚,那他就是明初版的霍去病。
在当今天下,想要不被人用性命威胁,便只有坐那把椅子。
确实,在朱高煦未入武英殿前,在京御史很少有出京巡察的时候,因为担任这个官职的,大多都是有名声、学识、风骨的儒士,但这并不是他们可以坐在京城白拿工资的理由。
他对朱允炆已经不抱期待,而靖难之役又毫无疑问葬送了朱元璋花费二十几年训练的数十万精锐健卒。
“人言长江后浪推前浪,你这后浪居然只是听了一句话便被吓成了这副德行。”
此外,还有揽口铜炮就有一千门,手把铜统一千把。
如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虽有在册数十万卫所兵马,但能打的恐怕只有南京城周边,以及浙江宁波一带的备倭卫所兵。
他日后如果想要培养一支强军,就必须要为他们培养出信仰。
在冯胜的脸,他看到了几分英雄迟暮的景象。
只要君王对你起疑,那你所能做的,也不过就是引颈待戮罢了。
这些例子太多,以至于冯胜讲了整整一个时辰,期间喝了三杯茶,而朱高煦则是在一边倾听,一边伺候。
“哪能……”王俭失笑:“这才做了百户官不到两个月,又无战功,如何升得去。”
吕梁之战即傅友德率二千长枪兵,正面冲锋击垮元朝左丞李二的一战,这一战朱高煦已经听过了,因此相比较吕梁之战,蔡家庄之战更让他好奇。
历史的朱高煦可不是左右朱棣发动靖难的主要推手,真正推动朱棣靖难的人是朱允炆。
江淮地区虽然在元朝统治过程中建立了蓄养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