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还阻碍着他们。
对此,朱高煦也开导道:“你们若是能通过一场场手术来获得经验,那日后我大明的兵卒再征战时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知道,你们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你们四人好好学习,而后传授经验给军中的三十多名军医,再由这些军医传授给日后的新军医,如此一代代人的传承,总有一天许多无法完成的手术都会被一代代人给完善,直到最后无法阻碍你们救人。”
“是,请殿下放心!”听着朱高煦的开导,四人兴趣也被提起。
见状,朱高煦简单看了看这外科学院的设施与军医们的手术用具,适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如此待了半个时辰,直到朱高煦也找不到问题,他才带着亦失哈他们离开了外科学院。
走出外科学院,门外是一片积雪的土地和土路,四周十分空旷。
对此,朱高煦也指着前方空旷的土地说道:“这些土地,来年都得利用起来。”
“所有老旧的房屋都得推倒重建,布置好火墙和火道,按照我之前说的,将开荒时期的木头囤积到了冬天,然后把所有房屋的火道联通,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建设锅炉房。”
“到了冬季,锅炉房就可以通过烧火添水的方式来为全城的房屋供暖,不至于分散开来,浪费许多人力和物力。”
集中供暖,这是朱高煦为了试验田和过冬而准备的未来基建。
没有出乎朱高煦的意外,他们从江南带来的水稻,几乎都在十月初就青黄不接,只能强行收割。
正因如此,收割过后的稻田产量十分感人,不仅米硬且小,而且还有些霉变的迹象,亩产也只有寥寥的八十斤,还不如因为兴修水利而亩产达到九十来斤的粟米、蜀黍和小麦等作物。
不过幸运的是,城内的两亩试验田由于朱高煦下令盖火道,烧火埋粪,因此成功的从十月初熬到了十月末。
尽管只是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但两亩试验田的产量却达到了一百零九斤。
这样的亩产,还是因为朱高煦种晚了些,十月末的吉林寒冷远超他预计,因此不得不抢先收割。
如果按照“先育苗后插秧”的办法,从三月开始育苗,四月插秧播种,那起码能让亩产两到三石的江南水稻在这吉林之地达到每亩一石的亩产。
“育苗田营造的如何了?”想到自己的办法,朱高煦转头询问起了亦失哈。
刚从外科学院走出的亦失哈脸色有些苍白,但为了回答朱高煦的问题,他还是强撑着说道:“按照您的安排,现在城中修建了五十亩育苗田。”
“嗯……”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满意的点头。
五十亩育苗田,这数量虽然听去有些少,但却足够满足最少两千亩稻田所需。
尽管这样育苗的手段有些奢侈,但在当下的关外,只要今年“先育苗后插秧”的实验能够成功,那朱高煦只需要营造五千亩育苗田,就能满足吉林城未来二十万亩稻田所需。
二十万亩稻田,只要能达到亩产一石的平均水平,那吉林城就足够养活三万多人。
把关外的农业搞起来,这就是朱高煦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想到这里,他让亦失哈带路,往育苗田的地方走去。
只是一刻钟,他就看到了成片的育苗田。
它们四周铺设了火道和火墙,横七竖八,覆盖很广。
“这些火道,若是全部要供热,你算过每日需要多少木柴或煤块吗?”
朱高煦询问起了成本问题,亦失哈也驾轻熟路的指着火道和火墙回答:
“按照之前那两亩育苗田的成本来看,其实只要给全城通火道,连接这里的火道,那每家每户烧柴做饭都可以惠及育苗田。”
“在火道没有联通前,像这五十亩的开销,差不多是每日八千斤木柴,五千斤煤块……”
亦失哈所说的成本十分高昂,即便这五十亩育苗田可以育出两千亩稻田,但两千亩稻田所产出的粮食也就价值六百余贯,而煤块价格若是按照关内和辽东的来计算,提前育苗一个月,最少需要十五万斤煤块,起码二百贯。
也就是吉林城当下这种吃大锅饭的模式才能运行,换做普通百姓,那肯定是坚持不下去的。
“先弄着,等明年城内的火道都通了,到时候再试试看。”
朱高煦没办法中断,因为他清楚靖难之役一旦爆发,自己就断了外来粮食。
因此不管“先育苗后插秧”的代价如何高,他都得支付,最少在靖难爆发到结束的这期间,他都必须承担。
想到靖难,朱高煦也看向了灰蒙蒙的远方:
“今年,兀良哈应该就要寇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