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0章 互联网的生态圈  那年文娱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用豆瓣的人,很难想象豆瓣的用户黏性有多大。

如今豆瓣已经成立两年了。

一个社区型网站,两轮投资后,注册用户才1000万,换看了其他网站估计投资人看都不会看一眼。

毕竟这个数据真不算什么。

但是现在外界有一帮投资人却挥舞着钞票,只想在豆瓣这個蛋糕上能分一口。

原因就在于它的用户绝对是全网最优质的。

根据豆瓣最近给股东发布的一份内部信息显示。

当前豆瓣男性占比52.4%,略多于女性。

一二线城市占比85%,24岁以下的人群占比39.64%,年龄在24岁到30岁的、31岁到35岁的人群占比分别为42.3%、12.9%。

这个数据结果是相当恐怖,而更恐怖的是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用户超过了80%。

这个数据放在全网都是独树一帜的。

用句不夸张的话来说,就是豆瓣的用户基本都是精英优质用户。

而这类用户,也是广告商和投资人最喜欢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腾讯和新浪优质用户的占比不到百分之20。

而豆瓣目前的月活是450万,日活也超过了100万。

正是基于这样优秀的用户黏性,才让联创觉得豆瓣应该走出舒适区,去大力发展用户。

而在杨勃看来,豆瓣能有如此好的用户黏性,来自于豆瓣的内容。

豆瓣通过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一直坚定围绕书影音展开的内容模式,才是用户选择并留下的关键原因。

他是创始人,比起投资人看中的数据增长后的估值变高,他更看中用户的体验。

其实豆瓣能有如此高的黏性,也正是和他的这种文青带来的。

现在豆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文青的“装逼圣地”。

不管书评也好,还是影评也罢,在这年代都有着很高的文艺青年属性。

也正是这些文艺属性,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

他们在这里共同组建小组,形成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社交圈子。

而豆瓣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借鉴国外互联网的网站。

正是因为它没有对标案例,所以杨勃才更坚持自己的运营方针。

2005年,有一本爆火的书,叫《世界是平的》。

里面预测未来时,说未来是由一个贸易网、金融网和信息网紧密交织的平坦世界。

而互联网就是联通人类进入平坦世界的最后一环。

未来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人在广阔的世界上连成一体。

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在创立豆瓣之初,杨勃就相信通过构建一个信息无差别的推荐产品,用户可以自主打造一个由书、影音、小组构建的美好精神世界。

从而启发一个人,滋养一个人。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豆瓣发生了那么多事,甚至成了水军的温床,滋养了各种奇葩的小组,比如饭圈鼻祖的鹅组。

可作为平台的豆瓣,都不作为的原因。

即便被监管处罚了,他们依然没有太多的动作。

原因就在于杨勃的这种文青思想。

而这次来找沈涛,除了寻求支持,他更多也是觉得沈涛和他是一类人。

沈涛虽然是演员出道的,唱过歌,当过导演。

但是在杨勃他们这些文艺青年眼中,沈涛其实和他们是一挂的。

他写歌唱歌,却不以此为生,并且每次出歌都是拍戏的过程中的有感而发。

不会为了迎合谁而去特意为之。

在豆瓣有个小组就是讨论,沈涛为什么写歌却不爱歌。

有个回答是这样说的,因为沈涛的歌是自我的表达,并不需要别人的认同。

你看多么文青。

拍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回忆青春的《那些年》,虽然不够文艺,但是很文青。

对性和青春期的直言不讳,让不少观众都感同身受。

不管沈涛承不承认,他在许多文艺青年眼中,沈涛和他们是一类人。

比起更利益化的联创,如今杨勃更喜欢同样有文艺属性的沈涛。

因为他懂自己的同时,还不干涉公司的运营。

听着杨勃的唠叨,沈涛其实不懂文青和文艺青年的想法,不管外界怎么看,其实她自己知道,他根本就是不什么文艺青年。

拍部戏、写首歌,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他的歌都是抄的。

至于拍《那些年》也是单纯因为这部戏好拍。

不干涉豆瓣的运营,那也是因为他不懂而已。

就像此刻听完杨勃的解释后,沈涛还是不懂什么是SNS热潮。

但是他通过后世的经验知道了一点,那就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