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洋鬼子来了  诸天:从镇压白景琦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营口地处渤海边,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常年不冻港,温度最冷的时候也不过就是每年的1月左右,如果用后世的摄氏温度表示,最冷也不过是零下十度左右。

比起山西的气候条件,这里还算不错的,只不过海风有些冷。

咸丰的旨意已经传来了,允许了乔景善和景寿的请求,正式将营口这块地方从海城和盖县的管辖之下划分出来,成立营口海防同知厅。

乔致庸正式实授海防同知,官职比正常的正五品同知高一级,正好与之前咸丰给他的从四品知府品衔一致。

乔致庸用心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早早的安排好了棚户房,用来安置跨海而来的一众移民,因为资金充足,所以吃喝暂时都不愁。

移民们本来还对这个陌生的地方充满了不安,但是没想到在这遥远的关外之地,还能过上这么好的一个年,個个都表现的积极踊跃,对乔大人感激莫名,有的甚至都做了牌位日夜供奉起来。

乔致庸不辞劳苦,带着景寿等人亲自深入到移民住所,大过年的,一两句温暖人心的问候,每每都让在关内过的凄惨的下层民众暖到了心里。

咸丰四年的春节,乔致庸过的很忙碌,不过也很充实。两位夫人都到了,娇滴滴的样子让人难以忘怀,顶着两人幽怨的目光,直到大年三十,乔致庸才回到府上和二人团聚。

明珠、翠儿这两个小丫头也都一起来了,被长栓护送着一路赶来,既感到兴奋,又有些疲惫,不过这两种感觉在见到了自家丈夫的第一时间内,就消失殆尽了。

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度过了除夕夜,海风吹拂过来,吹散了鞭炮声,与南中国炮火轰鸣的气氛不同,营口的风儿是如此和煦。

……

转眼的功夫,年就过完了。

进入2月份,负责看守沿海地区防务的铁信石和刘黑七派人传讯过来,说是海上来了十多艘打着洋人旗号的大船。

乔致庸知道这应该是孙茂才带着在闽地购置的茶叶到了,便和两位夫人请了假,带着人手赶到了辽河入海口,那里坐落着年前仓促修建而成的港口。

孙茂才已经带着两个洋人下了船,十多艘风帆船纷纷靠岸抛锚,深水港就这点好,海岸线平直,一艘艘大船上的茶叶正在工人的帮忙下卸下来。

孙茂才领着洋人,来到了乔致庸的面前,身边还跟着一个懂外国话的翻译,激动地一把上前抱住乔致庸。

“大人,可想死老孙了!”

乔致庸也很高兴,许久未见,孙茂才还是这么放荡不羁啊,“孙兄,这一趟走下来,看来你这是收获满满啊,还不给兄弟讲讲!”

孙茂才拉过翻译,道:“这次南下,茶叶收了好多,一部分运到福州口岸,卖了一批给洋人,一百多万两的买卖,剩下的都拉了回来。”

听着孙茂才激动的讲述,乔致庸才看向这两位洋人。

不需要翻译,乔致庸自己就能说英文,试着问候了一下,其中的一个便露出意外的神色。

这是一个英国商人,名字一大串,乔致庸就记住了爱德华,俩人用英语交流一番,都对彼此的身份有了了解。

原来爱德华和另一个法国商人雷蒙特,都是在福州收购茶叶的时候遇到的孙茂才,听孙茂才说清国准备在东北自开商埠,俩鬼子高兴意外坏了。

在这些鬼子的眼里,大清虽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但是在政治经济上却和欧洲诸国有着很大的差距,军事上更是马马虎虎。

自从1840年的战事后,他们这些洋人只能在五口进行通商,个个都很不满足。

说实在的,大清确实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比跳舞城的条件得天独厚的多了。顽固的自然经济,对洋人低贱廉价的工业产品需求低的令人发指。

开开心心获得了五口通商特权的英法等国,十多年来的生意做下来,发现从大清这赚的钱,如果刨除鸦片走私的收入之外,还不如在小小洪都拉斯赚得多。

简直不可想象!

这几年英法都憋着劲,想要再从这个古老帝国身上撕开一道口子,以求获得更多的权益。至少也逼着清国皇帝多开几个口岸,让英国国内日渐过剩的工业纺织品能够有一块更大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

不过今年起,英法和罗刹国在克里米亚大打出手,正是一脑门子官司的时候,根本顾不上和顽固的清帝国拉扯,他们这些商人也只能聊胜于无的做些小本生意。

长毛军的势大,已经威胁到了洋人的生意,江浙一带被打的乱七八糟,洋人的买卖都被搞得不上不下,好好的广州贸易也寂寥起来。

所以他们只好转道福州,到这个没啥存在感的商埠进行茶叶贸易,没想到竟然遇到了孙茂才这家伙。

老孙出发的时候,就已经秘密被乔致庸告知了营口开埠的计划,便将大清国即将破除先例,主动开放商埠的计划告诉了爱德华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