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
一晃就到了季秋要出发前往倭国的日子。
对外,用的还是先前那套说辞,即季秋要去辽东巡边,避免有心之人图谋不轨。
而为了应对倭国方面,季秋还带上了册封圣旨与通商朝贡的文书。
倭国现在,处于“南北朝”阶段,南朝北朝互相争夺正统的地位,谁也不服谁。
季秋此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大明出具的文书,承认他们的某一方为倭国正统。
至于要承认谁...
还得看咱们季侯爷的心情!
谁答应和大明“通商朝贡”,季侯爷就承认谁!
可别小瞧了这册封圣旨的含金量。
倭国这地方,自唐朝起,就是中原的藩属国,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一直都认为中原文明是传说中的“天朝上邦。”
从“法统”的角度上来讲,倭国的两大势力,谁能获得大明的支持,谁就能大大增加自己身为“正统”的说服力。
至于另外一个势力承不承认,跟季秋,或者是朱元璋没关系,反正能拿出来说事就行。
可以看出来,季秋为了能够顺利达到倭国,并站稳脚跟,真的是煞费苦心。
对外一套说法,对内一套说法。
但实际上,两套说辞都是障眼法!
季秋就是奔着倭国的白银去的!
连环套娃了属于是...
而武装到牙齿的大明第一团,则是以“使团”的身份,跟随季秋前往倭国,由季秋担任第一团的“团长”,崔兴作为副手协助。
没错,季秋并不打算“抛头露面”,而是以不起眼的军队指挥身份示人。
使团名义上的领袖,是刚刚任职的礼部六品主事。
刘琏...
对于刘琏出使的事,刘伯温没什么反对态度,只是听说刘府的灯,最近熄的越来越早了,也不知道刘伯温在家里干什么。
而刘琏其实也不是很亏,连个科举都没参加,就被“举荐”入礼部,任六品官员,此行回来起码能官升一级,还没有人说刘伯温“任人唯亲”的闲话。
至于刘琏为什么会跟着季秋,突然消失。
又为什么会作为使臣,出使倭国。
当然要等到季秋回来之后,再向朝中诸臣慢慢解释啦!
没有声张,更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
季秋率领大明第一团,在清晨的薄雾中,悄悄出发。
朱元璋和马皇后,甚至是陈友定,都想来送一送季秋。
但一次普通的“巡边”,这群人亲自来送,难免会让人起疑。
是以,这些季秋现在,或是未来的亲人,只得将那份牵挂埋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季秋能够平安无事,一帆风顺的到达倭国。
按照计划,季秋率领使团,沿水路自金陵出发,直达太仓州市舶司。
在那里,汤和还有陈友定麾下的工匠,已经为季秋等人准备好了能够渡海的大船。
海船的模样,有点像是缩小版的大明“宝船”,船高三层,六桅八帆,共计十二艘,载下季秋这三千多号人,及他们所携带的装备,补给,绰绰有余。
至于航道,则是采取当年元朝自东南攻伐倭国时的故道。
只要不碰上台风,这条航线还是非常靠谱的,至少能避开海上的暗礁,顺利抵达倭国附近。
但这样一来,使团上上下下,可就要遭老罪了。
使团中,有不少人是初次乘坐海船,甚至是初次看见大海,上船之后东瞧西看,兴奋的劲头就别提了。
可等到航行开始后,众人这才发现远洋航行的难捱之处。
举目望去,尽是汪洋。
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洒在海面,却反射不出任何光芒,只能照出黑黢黢,不断起伏的海水,显得格外恐怖。
那可真是“天地之间,只余一尾孤舟。”
若非还有船只,一同航行。
光是入夜之后的景象,就能够吞噬所有人的勇气与信念。
海员的自杀率高,那不是没有原因的。
除了环境上带来的孤寂,某些身体上的不适,也让人难以忍受。
比如...
晕船。
“呜哇...”
“唉,可怜孩子。”
“这家伙,咋是绿水呢?”
“你怕不是把胆汁给吐出来了!”
“不行,你赶紧给我吃点东西,再难受也要吃,塞也要塞进去!”
季秋一边喊人来打扫刘琏吐出来的秽物,一边对着崔兴吩咐道。
“崔兴,你去给我大侄儿拿点吃的。”
“叔父...算了...”
“我实在是吃不下...”
“就算吃了,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