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0章:李治执政三十五载  贞观公务员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饭,所以选择了去从商,又或者是放弃耕种,直接去工地,当一个农工。

李治在位期间,推进均田制,是严格要求,当地官府要收回那些良田,再一次分配。

可等到了后来,随着战火不断,藩镇割据,中央皇权已经是非常薄弱。

朝廷想要继续实行均田制,是不可能的事情。

朝廷收不回土地,又谈什么再分配呢。

所以,也就有了两税法。

李世民只是用了两税法中的两次收税,至于其他的政策,是没有采纳。

唐德宗的两税法,内容比较多,而在两税法实施之后,就废除了均田制。

说白了。

朝廷没了威望。

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这时候,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而是藩镇割据的重大隐患。

陈平安想到这里,也就继续提笔写着。

李治在位时期,又做了哪些事情,有着哪些国策,又有什么成效。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通过派遣巡察使等方式,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和控制。

实行“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根据政府支出的需要来制定税收政策。进行土地调查,加强对土地占有和赋税征收的管理。

对外,李治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巩固边疆安全。例如,他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在东北地区,李治设立了安东都护府,以管理高句丽故地。

李治实行较为宽容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给予官职或封号,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他也对一些反叛的少数民族采取武力征讨,如对东突厥、薛延陀等。

李治在位期间,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且鼓励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李治主持修订了《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这是唐朝重要的法律文献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于成效:

李治的统治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进步。边疆得到巩固,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文化交流频繁。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借鉴。

这是陈平安的脑海里面,那个帖子的综述,简单地概括了李治这一生的功绩。

若是没有后面那些事情,他也算是一位枭雄。

可惜,信错了人。

不对,应该说是爱错了人。

陈平安看了看结语,算是满意。

他当然不会在这时候,吐槽李治爱错了人。

武氏登基为帝,还有一段路要走,要扫除那些障碍,最终登上帝位。

下一期,也就能够着重写一写了。

李世民看到前面武氏的操作,应该能够猜到后面的结局吧?

写完这些之后,才算是满意。

五天过去。

因为北伐的胜利、邸报的推行、海水晒盐之法等工程,以至于陈平安好几个月都没有继续写史册了。

这一天。

终于是又带着史册进入了太极宫。

“臣,拜见陛下,陛下恭安。”

李世民见到陈平安来了,还是挺高兴的,连忙招呼道:“嗯,免礼。”

“来人,赐座。”

陈平安先是坐下,等到郭安等人离开之后,才把史册上交了。

大殿里面也就李世民和陈平安二人。

起居郎?

这时候自然是没有存在的必要。

李世民接过史册,看了起来。

往后差不多也是十年,除了几位名臣名将病死,就是大唐皇太子的起起落落。

还有大唐对外战争,刘仁轨这位将帅之才,也就进入了李世民的法眼。

这算是在裴行俭、薛仁贵之后,李治时期最后一位名将了吧?

再继续看,直到李治因病死在了床榻,中宗李显继位。

不过,很明显。

李世民对于这位李显并不看好,眉头微蹙,沉闷无言。

也很难想象。

如今的李治也不过一岁。

而李世民已经看完了李治的一生。

这种感觉很微妙。

不错。

长孙皇后在贞观二年的时候,生下一皇子。

李世民还是给他取名为李治。

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又或者是什么心思。

他给自己儿子取什么名字。

陈平安自然是不会干涉。

所以,此时的大唐,还是有了九皇子李治。

李世民最后又看了看李治在位时候的功绩,实行的政策,也不说满意不满意。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