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1章:治夷策  贞观公务员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安能够想到以工代赈,也能够去改良科举制度,还有大唐邸报等。

可不仅仅只是会巧夺天工,在这国策上,也有着很多见解。

当年,在有一些事情上,他们这些人和陈平安一人论辩,都没能辩得过。

颇有一种,陈平安独占群儒的感觉。

所以,对于陈平安提出来的法子,他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就算是不成熟,必然可以用。

陈平安回道:“陛下,汉武帝为了安抚亲王,施行了推恩令,此策乃是阳谋,根本无解。”

“既然如此,那大唐也可以以推恩令来安抚突厥,提拔几个部落,加封他们的族长为可汗。”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草原之上,也只能有一个可汗。”

“但是,若陛下为‘天可汗’,同时加封了十二位可汗,治理着突厥的十二个牧场。”

“这就是分化突厥,让这十二个可汗去分管突厥之地,一个乙毗咄陆,也就难成气候。”

汉武帝的推恩令真的是历史上最强大的阳谋之一,也可以改一改,用在治理突厥的国策上。

十二个可汗,谁都无法成为那个一统突厥的最强可汗,其次,还有什么左贤王、右贤王、狼王、鹰王、马王……,一堆王。

这就是分化突厥,草原之地无法形成一统。

乙毗咄陆就算是有心想要吃下整个突厥,也不可能了,唐朝扶持起来其他的突厥可汗,用来和他对抗。

乙毗咄陆也就无瑕再想着南下了。

突厥之地,以后也将会一直被大唐分化,再加上,还有薅羊毛、移民、教化等手段。

他们还能形成自己的可汗王朝的制度嘛?

后续再来一个移民优惠政策,留在草原上的突厥子民,又能有多少呢?

大家都放着好日子不过,就在草原上放牧?

除非真的是不受教化的野蛮人,才会不想过好日子,而是在草原上放牧。

“在臣看来,突厥的子民确实是没有得到教化,但是如今四海升平,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教化这些突厥的子民。”

“让学了汉语,会认识汉字的人,先一步,迁徙到关内,安置在好一点儿的地方。”

“只要是让这些迁移到关内的突厥子民过上了好日子,后面肯定还会有很多很多突厥的子民,想要迁徙到内地。”

“到了那时候,同不同意他们内迁,就是大唐说了算,迁移到什么地方,也是大唐说了算。”

“给了马儿吃草,却又不让马儿跑。”

“这就是养虎为患。”

“养突厥的百姓,重要还是在教化,若是突厥人人都得到了教化,不过了两代之后,突厥人人还能把自己当做是以前的突厥蛮夷吗?”

“吃过了中原的甜头之后,谁有愿意还回去过苦日子呢?”

“对于这些受到过教化之后的突厥人,陛下可以许诺,只要三年的时间没有过不良记录的,可以给予大唐平民的户籍,并且还能享受一切同大唐百姓的福利和政策,子女可以读书并且考取功名。”

“内迁一批,再提拔一批,又打压一批。还有就是,用突厥人去管理突厥人,让他们成为新的突厥贵族,相信,他们对突厥的治理,要远远比老一代的突厥贵族要好很多。”

这样一来,突厥的百姓们就会觉得,欺负他们的人,不再是唐人,而是骑在他们头上的突厥贵族们。

配合上推恩令。

突厥还想要形成一统,根本就不可能了。

李世民听完,率先鼓掌,叫道:“好,陈卿一人,便可抵得上千军万马!”

“诸卿,你们以为如何?”

陛下,你都丝毫不吝啬地大口称赞了。

现在却还问我们怎么样?

那肯定是极好的呀。

说实话,突然出现在中原的‘狼卫’,还是刺激到了百官们。

他们也没有想到突厥竟然这么狠,派出了狼卫来刺杀大唐的官吏。

这要是不加以制止,到时候,岂不是要刺杀到他们的头上?

应国公之惨案,如今还历历在目呢!

陈平安继续道:“陛下,还有一策,那就是让草原上的牧民们主要的生存手段,那就是放牧。我们如果在关内,建立定点的养殖场,也专门养牛羊,再专门去北地草原,进购牧草,定点养殖的牛羊,有着专人养殖,还有牧草作为食物,不需要放养,只需要每天加牧草,给牛羊吃,还能养膘养肥,得到更多的肉!”

“关内的养殖场对牧草的需求高了,那些个牧民就会觉得放牧并不怎么挣钱,远远不如割牧草,卖给中原的商贾们划算,到时候,定然有不少牧民会放弃放牧,专门收割牧草。”

“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不再是牧民,而是割草的草民。”

一直一来,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