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7章:李隆基的功过,意料之外的真凶!(8k)  贞观公务员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瞧了战略家的眼光和城府。

李世民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本以为,李家能出一个麒麟子,可惜,虽有中兴之像,却无中兴之能。”

陈平安则是接话道:“陛下,其实,这也是因为李隆基无人教导啊!”

“他能够走到这一步,已经算是不错了。”

确实如此,看一看李隆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小时候,跟着父亲一起委曲求全。

后面还被一起幽禁在皇宫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没有什么少师教导。

就这样,一直到分封,才有了离开皇宫的机会。

可是,一旦分封,其实也容易成为武家之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看一看李重俊、李重茂等人。

李隆基也不愧是有着枭雄之资,就算是没有名师教导,也没有一个又才德的父亲言传身教,却也能懂得隐忍、装傻之道。

一个软如无能的父亲,还能出来一个杀伐果断、会笼络人心的帝王。

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

李世民想明白这一点,也是颇为赞同地点点头。

这么一看。

李隆基确实也还算是可以。

功过相当了吧。

能够为李家夺回江山,还能够又一个开元之治,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

当然,李世民没有看到后面李隆基的那些操作。

若是看到了。

就不会这么想了。

李隆基的过错,那还是非常大的。

而要是算上夺回李家江山,并且稳了这么多年,还有一个开元之治,给李唐续上了一口气,也还真的是功过相当。

李世民思绪也有一些乱了。

一手建立起来的大唐国祚,却在自己之后,遭受着各种打击,出现了各种意外。

后世子孙并没有守住这个基业。

多多少少,还是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陈平安也看出来了,便说道:“陛下,其实,大唐这之后的史册,之所以如此,还是出现在了制度本身。”

说起制度,陈平安以前也给李世民讲述过宋朝的制度,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这个制度有好也有弊端。

好处就是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

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势力的专权独裁,大宋朝廷制定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但是弊端也有,那就是有了实权、虚职等,造成了后来的冗官问题。

不少官员拿着俸禄,有着官职,却没有权柄,也没有职责,更不必去做事儿。

也就是说,白吃白喝。

这种问题,也就出现了冗财问题。

不做事儿的官员多了,还要享受着朝廷的俸禄。

也就是说,朝廷要出钱,白白养活这些虚职官吏。

自然是增加了朝廷财政的负担。

可综合来看,相比较唐朝的制度来看,其实还是利大于弊的。

就仅仅是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势力的专权独裁这一点,就足以。

李世民听着陈平安再一次讲起宋朝的政、军、财三大务分开,各司其职。

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

月色朦胧,大理寺的灯火在夜色中摇曳,为这寂静的夜增添了几分神秘。

大理寺卿戴胄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手中握着一份卷宗,正是关于平阳郡王陈平安遇刺一案的详细记录。

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刑部尚书李道宗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面色凝重,步履匆匆,显然也为此事而来。

两人相视一眼,无需多言,便知道彼此的忧虑。

戴胄起身,引李道宗入座,两人对坐,烛火映照下,两人的面容都显得分外严肃。

戴胄先开口:“李公,平阳郡王遇刺一事,你我都知非同小可。此事若不能查个水落石出,不仅难以向陛下交代,更难以安抚朝野之心。”

李道宗点头,沉声道:“玄胤兄,所言极是。此事涉及朝廷重臣,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依我之见,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调查。”

戴胄点头示意,李道宗继续道:“首先,要查清楚刺客的来历。这些刺客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