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罢,李世民一甩龙袍,转身离去。
只留下满朝文武,在空旷的太极殿中,面面相觑,心中忐忑不安。
民部尚书段纶和工部尚书高士廉,正襟危坐,眉头紧锁,他们的面前摆满了关于流民问题的奏疏和报告。
历史上,段纶是工部尚书,此人在李原于晋阳起兵的时候,就跟随一起,于行伍出身。
后来,还娶了李原的第四女,成为了驸马。
而如今因为长孙无忌并未晋升为右仆射,还在担任吏部尚书,再加上高士廉兼任将作监的监正,负责将作监的后勤,所以就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了。
“士廉兄,眼下流民一事被巡察使、按察使发现,若不尽快妥善安置,恐怕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段纶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高士廉点了点头,沉声道:“段兄所言极是,流民问题确实不容忽视。只是,如何安置这些流民,我们需得有个详细的计划。”
“不错,我们确实需要制定一个全面、周密的计划。”段纶深表赞同,“我认为,首先要确保流民有吃有住,这是最基本的。”
随着战乱的平息,各地的流民如潮水般涌现,他们或因战乱流离失所,或因贫困无以为生,纷纷涌入各州城、县丞与乡村。
面对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李世民决定采取积极措施,安置这些流民,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当然,这更关乎到能不能顺利开发岭南,又能不能再给大唐建立一个大型粮食产地,建造更多的粮仓。
有了粮食,大唐的盛世才会更加辉煌,也能够养更多的百姓。
不说十三亿。
五千万!
这是李世民心中的一个目标。
此时,民部尚书段纶与工部尚书高士廉被委以重任,负责策划并实施流民安置计划。
两位尚书深知此事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立即召集部属,开始了紧张的规划工作。
“确实,我们可以从朝廷的粮仓中调拨一部分粮食,让他们在新的安置地,可以勉强果腹,还能耕种,若是快一些,估计还可以在春耕时节之前,完成耕种。”高士廉接口道,“如此一来,挨过五个月,就可以秋收,然后就能够有存粮,以后也可安稳过日子。”
“士廉兄所言极是,但是这安置之地,该设定在何处?”段纶微微轻叹了一口气,问道。
他们发现,流民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想要安置这些原本就已经融入了各地州城、县城等地的流·氓,该如何安置,才是最大的麻烦。
“这确实是个难题。”高士廉沉思片刻,缓缓道,“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比如东晋时期曾用侨置郡县安置流民,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我们也可以尝试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创建新的州县,让流民在那里安家落户。”
还有就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流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提供种子、开垦荒地,帮助流民实现自力更生。
这些不成问题。
有问题就是安置在什么地方!
“这个主意不错!”段纶眼前一亮,“这样一来,流民不仅可以安定下来,还能为当地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新州县中设置官吏,加强地方管理,确保社会的稳定。”
“正是如此。”高士廉点头赞同,“不过,在安置流民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防止不法之徒趁机作乱。因此,我们需得加强巡逻和防范,确保流民的安全。”
“这点我完全同意。”段纶颔首道。
两位尚书商议了许久,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全面、周密的流民安置计划。
他们决定立即将这一计划上报给李世民,并请求朝廷的支持和配合。
不久之后,李世民的旨意下达,朝廷开始按照计划行动,调拨粮食、搭建住所、创建新州县。
而划定的地方,就在岭南那边,江夏之南。
从江夏到高州的沿途之地,再从高州往西,延伸到云贵高原地带。
也就是说,李世民直接在地图上,画出来一个安置范围。
要把这些还是黑户的百姓,全部都安置到这些区域,每家每户都要有土地,还要登记造册。
至于那些不愿意搬迁的,那就直接按照大唐律法,黑户者,充入奴隶。
哼!
想要当权贵的曲部,想要偷税漏税,想要不参与府兵制……不可能的!
海面突然升起一道高高的水墙,那是海啸的前兆。
东瀛人们惊恐地尖叫着,试图逃离这即将降临的灭顶之灾。然而,海啸的速度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它如同一只巨大的手掌,无情地拍打着东瀛的海岸线。
海浪所到之处,一切都被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