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二章 应天风云动(大章二合一,求一波订阅)  大明:我真的只想作死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平安从山东曲阜送来了一封奏折,朱元璋原本没有在意,认为平安就是简单讲讲山东最近的事务进展,可是一打开奏折,他傻眼了。

杨帆率领着亲军都尉府的护卫,还有刘弼手下的军兵,将孔家给抄家了!

孔府上上下下两百三十一口人,被杨帆抓了一个干干净净!

消息传到了京城,注定是压不住的,不过朱元璋也从平安的奏疏里面,得知了真相。

孔家在山东的所作所为,别说抄家,就是真的诛九族,按照律法都是可以的。

白莲教那是什么?那是朱元璋明令禁止的邪教,你孔家与白莲教勾结,是要造反不成?

朱标拿着奏疏,详细查阅了一遍,越看越心惊肉跳。

“父皇,不承想孔府在山东的势力,已经这般庞大?盘根错节之下,就连布政使都与其有利益勾结,若非杨帆过去发现得早,恐怕……恐怕要出大事!”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孔家的心不小啊!孔圣人有七十二弟子,孔府麾下就有七十二家士绅为走狗,孔家是真的将自己当成圣人了不成?”

说着,朱元璋的虎目里散发着一股子杀气,以孔府在山东的势力,足以组建起一支军队,对抗朝廷的军队。

大明刚刚建立,能征善战的将士都在,孔家当然不敢越雷池半步。

可是将来呢?朱皇帝总有老去的一天,大明也不可能永远鼎盛,若是大明有一天衰弱了,山东孔家趁势与邪教勾结起兵,岂不是要大明的命?

故朱元璋对杨帆抄家孔府,虽然觉得杨帆手段狠辣过了火,但结果朱元璋很满意!

对于孔圣人,朱元璋的情感很复杂,他出身于普通的农户,小时候穷得连裤子都没有,更别说读书了,所以他天生对儒家,就没有什么归属感。

反而孔子延续了千年的影响力,一直让朱元璋很担忧。

天下读书人都尊奉孔圣人,那孔府对士人的影响,就可牵动朝局,动摇江山社稷!

故在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下诏令:“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朱元璋的本意是节制孔圣人的影响力,同时也免去了天下通祀的花费,节约民力。

谁知朱元璋这诏令一处,捅了马蜂窝一般。

大家哭得哭,闹得闹,朝野一片哗然,哭哭啼啼地如丧考妣,纷纷告假在家,一个个家里面跟办了丧事一样闹腾。

朱元璋与群臣僵持了一阵时间,最终只能收回成命。

朱元璋是何等人物?怎么会甘心?故朱元璋将目光转向了亚圣孟子,他命人将孟子的圣像,移出文庙,结果依旧引起了一轮声势浩大的反对,最后更是冒出来一个不怕死的钱唐。

钱唐带着棺材上朝,反对朱元璋的决策,要用性命来保卫亚圣。

朱元璋总不能真宰了钱唐,这钱唐风骨卓然,虽学富五车,却“不仕元朝”,在象山丹城白石山中隐居,且耕且读。

后朱元璋在金陵紫金山祭天登基,建立大明,钱唐才走出了象山,立志以毕生所学,匡济天下!

洪武元年,朱元璋曾下了一封诏书,诏书中有言:

“天下之治,天下贤士共理之。”

“朕愿与儒讲明经治道,有能辅朕者,有司礼遣。”

钱唐正是朱元璋诏书下发天下后,前来辅佐的良臣,这样的一个臣子抬着棺材进谏。

强如朱元璋,也无法痛下杀手。

故朱元璋与儒生的两次对决,都以他低头而落幕。

这让朱元璋心里始终有一股气,而杨帆之所为,让朱元璋扬眉吐气!

朱标的眉头,自打进入武英殿后,就没有舒展过,他头疼地说道:“父皇,杨先生在山东做的事情太大了,根本压不下来,明日朝会该怎么办?”

杨帆将孔府抄家,一干人等统统收押,朱标不用想就知道,明日朝会,那些官员将怎样攻击杨帆?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孔家勾结白莲教,横行无忌,纵容士绅欺压百姓,证据确凿,谁能为孔家辩解半句?只是杨帆……恐怕他们要杀之而后快。”

杨帆动孔家,就是站在了天下士子的对立面,文人杀人,向来是不见刀兵。

朱标连连摇头,道:“杨先生一心为民,到山东后迅速查出了山东的积弊,尤其是查出了孔府这个祸患,父皇,杨先生绝对不能杀,他若死了,岂不是让天下为国为民的清官心寒?”

朱标说的道理,朱元璋何尝不懂?

对此,他也感到头疼,杨帆动了孔家,将孔府从云端上拉下来,固然令他神清气爽,但捅了马蜂窝之后,引起的众怒,要如何收场?

天下儒家士子,得知杨帆在山东的所作所为,无不想杀杨帆而后快,朱元璋若从了那些士子,恐怕他们会得寸进尺。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今日逼迫朱元璋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