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征的理解中,国朝自太上皇承熙末期至今,林丹汗就一直试图对辽北辽西用兵,征服科尔沁和嫩科尔沁。
然而两部早归属于黄台吉,黄台吉从辽西出兵增援两部,林丹汗连战连败无法深入兴安岭南部区域立足。
而在西方,林丹汗原本有志于吞并河套、经营陇西,可他遇上了四代名将的肃王家族。
上一代肃王入京之前就是专打林丹汗的能手,在临洮附近以河西营八千骑兵破林丹汗两万骑兵与四万仆从军,一直从临洮打到居延海。
太上皇承熙四十七年,两军决战于居延海,肃毅王以骑兵断林丹汗大军归路,以炮兵与火铳手加弓弩轻步兵包围分割敌军逐步消灭之,此战林丹汗试图攻占甘肃的军队几乎被全部斩首,居延海水面据说都抬高了半寸。
隆治元年,也就是前年春天,林丹汗再一次试图经河套、兴庆府(银川)、陕西镇、平凉府而转道天水府退居青海,以天下万法之王之名挟制乌斯藏谋求大元复兴而被熊廷弼斩首数万。
连着几次战役,林丹汗输掉了一部可用征讨的精锐,他若是要稳固归化到河套区域的统治基础,就没有能力大举南下。
所以李征判断,林丹汗与漠南北部外喀尔喀部的却图汗大概率是想趁着辽西之战正焦灼期间孤注一掷南下。
可这也太急了吧?
李征思索片刻,不察觉太上皇又回来了。
思忖了许久,李征依旧不急于下结论。
这太突然了,林丹汗没那个魄力孤注一掷。
“除非这厮又被黄台吉给逼急了。”李征断定。
太上皇急令:“快拿辽西战报。”
“他们不会关注这些,相信孙传庭与袁崇焕的猜测,还不如相信卢象升与曹文诏这样的边关宿将。”李征忙见礼而后道,“陛下,只怕事不宜迟,臣当年前北上。”
皇帝拿着密奏看了又看还是不放心。
这怎么就这么巧,而且隆冬季节虎墩兔憨难道脑子被驴踢了才大规模南下?
太上皇问:“阿罴,你看他们其意何在?”
“林丹汗的目的早就昭然若揭了。他在草原上早已失去了黄金家族后裔的威严;同时与我朝从未有一天和平,此所谓内外忧患备至。而建奴威逼林丹汗投降不成,自当支持科尔沁诸部向林丹汗步步紧逼,林丹汗只能依靠所谓的‘万法之王’头衔,力求先并吞青海湖区域,而后联合乌斯藏重振旗鼓。”李征道。
这是从林丹汗的祖父彻辰汗布延时代便定下的决策,他们别无选择。
只不过说来好笑,就这么一个货,打不过黄台吉就想在大虞皇朝身上吃肉,来一次被打的满头包,他还不长记性。
真以为肃毅王死了国朝没有能打他的人了?
还有一个好笑,大虞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后,趁着中原内乱而试图趁机侵吞青海湖、坐断陇西的乌斯藏众法王被初代肃王肃武王摁在祁连山下打的满头包,众王于是为太祖皇帝上尊号并请求加以“万法之王”,条件是青海湖区域给他们,陇西以及河西走廊作为乌斯藏众法王为“万法之王”求福的香火地。
太祖皇帝先密诏肃武王:“打,把这帮怂给咱往死了打。”
而后回复乌斯藏众王:“来,朕想在北都跟你们说个话。”
乌斯藏众法王又不傻,岂能你说来便来?挨了打退回乌斯藏后,竟公然给当时的蒙古达来孙汗上尊号“万法之王”。
于是,达来孙汗又被肃武王给弄死了。
但那都是国朝鼎新之时的事情了,如今的大虞皇朝似乎看着摇摇欲坠,踹一脚,万一房子就倒了呢?
李征不是很认可,怎么说我也是承袭了肃藩爵位的武烈王,你不能当我不存在啊。
是,我没多大的战术指挥能力,可我炮多!
来,对轰,谁跑谁孙子!
而且若是林丹汗却图汗此次目的是孤注一掷打通去青海的通道,那必然是重兵云集从长城一线打开一条缺口。
这李征就乐了。
他怕的不是勇敢的草原战士集合起来三十万骑兵南下,而是草原上的大小头领各管一摊足不出户。
三十万人集合起来蹲在长城下,那就是摆出挨打的姿态等你开炮呢。
盘算了又盘算,李征认为这一仗能打而且也能打得好。
他再要进言,卢象升与曹文诏的密奏又来了。
林丹汗与却图汗以两万骑兵两万仆从军威慑河套,又以少量骑兵威慑榆林镇,迫使贺人龙不得不同意高迎祥的保守战法,以长城一线为防守屏障,意图在来年开春后看情况再定战法。
可这样一来,目前还没有看到敌人影子的宣大一线就紧张了。
卢象升笃定林丹汗与突然从河套地区消失的却图汗及其长子所率主力骑兵,必然会在年后出现在宣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