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当时,苟范差点拔剑斩了奚落、嘲讽他的小吏。
而苟范到离开建康时,都不明白,他明明递上了苟政陈情表忠表,为何朝廷一点反应都没有,就仿佛石沉大海一般。
却是司马昱见到苟政那一手“烂字”,就知道这是一个粗鄙匹夫,当时就瞧不上,虽然苟政自认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但所陈皆白话,毫无文采可言。
这样的鄙夫,又深陷羯赵包围,能成什么气候,只当是一个无名贱贼的痴心妄想罢了。苟政追忆的先辈事迹,表的那些忠诚,只当是求取官爵的借口罢了,略阳苟氏,一个小土豪罢了,朝廷的名爵,岂可轻授?
至于苟政所提,中原大乱,邀请朝廷北伐,则像戳到了司马昱的痛点,十分厌恶,朝廷的军国大事,岂容得一个无名之辈聒噪?
当然,苟政那封信,倒也不是全无作用,至少被司马昱拿来同在场名士大臣们,作为取笑的谈资......
这件事,后来传到殷浩耳中,他也觉有趣,但已然身为北伐统帅的他,自不能完全掉以轻心。会徐州刺史荀羡入朝,在他的建议下,殷浩又召见苟范。
又是一番周折,苟范得至殷浩幕府,终于勉强得到一个使者的待遇,好吃好喝一番,然后被要求将苟政与苟氏集团的经历细细讲解一番。
而临行前,苟政交待过,他们那点事,不怕被人知道,只怕传得不够广。因而,对殷浩的询问,苟范一一作答,自然避免不了一些夸大之处,兵往多了讲,势往大了说。
这一场问对,效果是很好的,至少徐州刺史荀羡听了,觉得苟政是忠良,当然他更看重的,是苟政占据河东郡的利处。
于是,荀羡向殷浩建议,如欲北伐建功,还需招揽北方豪杰,以为助力。苟政势力或许不强,但所处位置却很特殊,在那里若能树起一支“晋”字头的大旗,也能振奋北伐士众之心。
而殷浩虽然履任,但他的重心,还在桓温那边,但对北伐,又不能毫无表示,正苦恼突破点,于是接受了荀羡的建议,遣使招抚。
要知道,连苻洪那家子都能赐爵封号,再多一个苟政,实在不算得什么,东晋的名爵,可没有司马昱所自矜的那般珍贵。
而有殷浩出面,建康朝廷自不会设阻,于是,出类拔萃的王杨之,便被差遣,随苟范一道,返回河东宣抚,不情不愿的......
这一路,王杨之也是吃尽了苦头,中原板荡,盗贼蜂起,出发前有几十个随从,等进入弘农郡后,就只剩下三个了,逃的逃,散的散,死的死。
若不是苟范一路护从,就王杨之那细皮嫩肉,被那些饿昏了眼的中原流民抓来吃了,都不奇怪。而这一路的经历下来,对这个夸夸其谈的贵公子,苟范既厌恶,且无奈。
安邑已然在望,他甚至忐忑,辛苦半年,也死了那么多弟兄,就带回这样的人,这样的结果,该如何面对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