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海瑞任上的“种肥田不如告瘦状”  庶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根据《明穆宗实录》的记载,最先弹劾的海瑞是舒化(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对于他的奏章在《明实录》有摘录:

“刑科都给事中舒化言:巡抚应天右佥都御史海瑞著节先朝,诚一代直臣,然迁滞不谙事体。

闻其在应天科条约束,切切于片纸尺帛间以难过客,恐非人情。

夫道在日用,当官者不必出寻常之外而别为调停。政贵宜民,善治者,岂在创新奇之法,以抗夫时俗?如瑞,第宜与两京清秋以见风激天下之士。盖所以全地方亦所以全瑞也。

得旨:海瑞节用爱人,动事任怨,留抚地方如故。”

概括起来,舒化攻击海瑞之处其实就是两点:

一是认为海瑞“不谙事体”,即海瑞的人品问题;

二是认为他“切切于片纸尺帛间以难过客”,不做正事。

海瑞的偏激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事情,至于指责他裁革驿站,但也并不具有多大的攻击力,并不能构成海瑞“第宜与两京清秩”的充分条件,因而被拒绝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得旨,海瑞节用爱人,动事任怨,留抚地方如故”。

有些观点认为徐阶案的产生是由于内阁之间的政治斗争:“高拱复位时由于怀恨徐阶,故借海瑞勒令乡官退田之机予以报复,实质希图借海瑞之手以泄其私怨,并非真正对海瑞有所倚重。

后因事情闹大,海瑞受到地方权贵豪绅的攻击,加上张居正为徐阶说情,因此高拱权衡利弊,觉得改善与徐阶的关系,借以安抚苏松一代的豪绅权贵,这对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更为有利。由于这一思想的转变,海瑞就变得再无利用价值。”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高拱于隆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庚申复起用,距明穆宗答谕舒化弹劾海瑞奏疏隆庆四年正月十四日,仅二十余日。从高拱复职旨下至其起于乡间至京一往一返,二十余日未必能抵京到任。即使高拱人到京,亦是鞍马劳顿,仓促之中未必就能立即处理部事,所以徐阶案的产生与内阁斗争没有直接联系。(姜德成《徐阶与嘉隆政治》)

第二个对海瑞进行弹劾的是戴凤翔。在《明穆宗实录》和《万历野获编》中对戴氏的奏折均有摘录,可以互相参校。

根据《万历野获编》卷22的记载,其大意是:

一、滥受词讼,在皇上洞悉民奸,颁行重禁也。瑞则不顾赦前事件,悉听告讦,又无放告日期,旅进旅退,动盈千纸,累涉万人,不能按理曲直以剖是非,而但徇情爱憎以决胜负,致使刁徒弗安生理,惟思构讼,以小过而饰成极恶;以虚诞而捏作实情,本以户婚田土,装为人命强盗;或未告而扬言以需索,或既告而讲价以求和;越诉者不笞,诬告者不杖,律法埽地,罗织成风,人心至此,真大坏矣。

而《明穆宗实录》卷42中的记载虽相对比较简单,却也有值得注意之处:

先是吏科给事中戴凤翔疏论瑞沽名乱法,不论吏事。每日开门受讼,动盈千纸。凡衣冠之族,饱暖之家,远年祖产,悉听刁徒告赎。故民间有“种肥田不如告瘦状”之谣。……

也就是说戴凤翔将民间的“种肥田不如告瘦状”这一说法的产生归结与海瑞的滥受词讼。当然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弹劾海瑞,最低的目标也是要将其调离应天巡抚一职(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海瑞也正是因为戴凤翔的这一奏章而离职的)。其中列举的第一条最有杀伤力,容易给人一种海瑞强逼众乡官退田是为了“劫富济贫”的态势。

对于戴凤翔的指责,海瑞给予了严厉的批驳:

臣于今三月初二日见邸报,该吏科给事中戴凤翔论臣沽名乱政,大乖宪体。

……事涉乡官举监,又惮势豪,寝阁不行,臣闻之久矣。

臣到任之后,所准状果是比前任为多,通民隐、抑豪横也。

江南民风刁伪,每放告日,状动以三四千计,臣所准行二十分中之一而已。

循旧规,月以初二、十六二日放告,非无日期也。惟人命、强盗、贪官,不构日抱牌诉,然三五日止准一二状。尽批府县,情重解审,非臣自问。

自十一月以后,则告人减前,所准极少。惟巡历所至县分,准多如前。谓越诉不答有之,诬告未尝不加重刑。驳允招卷,历可查考。

“种肥田不如告瘦状”,苏、松、常、镇有此民谣久矣。府县官招呈往往两可调停,诬告拟罪,辄曰“姑念贫民愚民,改轻拟。”话之各官,则曰一向如此。江南民刁好胜,非此不能解争而息讼。

臣披先年招卷,果若所言,谓非法也。曾援“肥田瘦状”之说,刊告示以禁之。臣援先日民谣以禁府县,凤翔乃捏谓民为臣兴谣。臣列为告示,乃自彰其过,使凤翔今日得为借口耶?……(海瑞《被论自陈不职疏》)

在这篇《被论自陈不职疏》中,海瑞首先辩解了自己之所以“滥受词讼”的原因,接着就表明“种肥田不如告瘦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