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天启年间东江军镇移镇风波始末及辨析——驳“袁崇焕加害说”  庶帝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者也。其期罔天朝类如此”。

纸终究保不住火。宁远之战前夕,许多朝臣献议“檄毛文龙以掣奴肘”,熹宗下谕“仍飞骑传与毛文龙袭后搗巢,果能灭贼雪耻,朕岂爱通侯之爵以赉劳臣”。(《明熹宗实录》卷67)

但是指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宁远战中后金一意西向,根本视毛文龙如无物,如果不是袁崇焕固守孤城,后金早已叩关,因而战后质疑牵制、请求移镇的声音接踵而至。

王化贞下狱后,“飞书越海,求救毛将”,毛文龙感于王化贞之恩,于天启六年初上疏请释王化贞,戴罪立功。

疏至,刚好是宁远鏖战之时,明廷对毛文龙的这种做法十分不满:“功罪原分两途,信赏必罚系朝廷操柄,毛文龙即使有功,岂得代人赎罪?况奴酋入犯,文龙全不知觉,牵制安在,辄敢言功?乃为失陷封疆之人求宥,藐视朝廷,是何法纪?念海外孤军,姑不究”。(《明熹宗实录》卷68)

显然,明廷已经严重质疑毛文龙牵制后金的虚名。

宁远之战的英雄袁崇焕首先提出了东江移镇之议,所谓“毛文龙宜檄居近岛,侦奴虚实,官减兵减,饷力自饶”。(《明熹宗实录》卷68)

兵部尚书王永光的题覆意见是,“毛帅与朝鲜近,与奴酋远,姑留以为虚声”,“上是之”。其意很明显,就是暂且搁置移镇问题。

阉党王之臣在上疏中说“毛文龙僻居海岛,人颇疑其无实”,这句话反映出当时舆论对东江军镇牵制作用的怀疑态度。

天启六年四月,边报后金整兵治械又欲倾巢西犯,这时移镇风波再起。

初七日,兵科给事中薛国观上疏:“奴酋鸾伏数载,毛文龙自信牵制之能,臣愚初意其或然,不虞今岁正月奴倾巢入犯,虽稍挫其锋,而攻围抢掠、逍遥内地者二十多日,略无踉跄返顾之意。迨班师而东,操演沈阳,复图再逞,一似不知有牵制者。

兹据塘报,尚叙去年十月间事,其于入犯情形概乎未闻,犹曰侦探最真,朝谋夕计,闻风扑杀者耶?

乞皇上责成文龙,专于牵制,上著精神,苟能制奴不敢西向,功自昭然于天下,倘不然者,徒零星擒解,漫无研审,何益于封疆大事哉?以后所获,不系渠魁,告献未可轻举也”。

得旨,“这本说的是,献俘前已有旨,非真正渠魁不得轻渎,今著登莱巡抚审实处治,不得滥杀无辜。至奴犯宁远,己经三月,毛文龙竟不知觉,何云牵制?

据所住须弥岛去奴寨二千余里,去宁远亦如之,远不相及,毛文龙当自己审处奏报,以图结局,勿徒以献俘塞责”。(《明熹宗实录》卷70)

初十日,兵部尚书王永光上疏称“毛帅鞭不及腹,急应檄赴近岛,厚集舟师,以成犄角之势”。熹宗“是之,命该部酌量毛文龙驻札要害之处,作速行与他,以便策应”(《明熹宗实录》卷70)

江西道御史牟志藥主张移镇旅顺,其理由是:“切近登莱,转输匪遥,一便;军中一切需用,贸易易致,二便;行师进止,与经略督抚诸臣往复商确无难,三便”。(《明熹宗实录》卷70)

蓟辽总督阎鸣泰主张移镇盖州套:“近诵圣旨,行令兵部酌量住扎要害之地。

臣数夜踌躇,莫如令文龙统舟师、屯水寨于盖州套。夫盖州一区,力山环抱,大海四旋,固全辽之心腹,而东西之枢轴也。国初马云、叶旺奸虏成功,即在盖套之连云岛。

今文龙所虑者饷也,至此则饷易运;所乏者器械也,至此则器械易给矣;所难安插者辽人也,至此则山东之矿利可专,而军兴且有所资矣;所难者在海面风涛照应不及,至此则矜带相连,呼吸互应,而音信已通矣。

北以连云一岛为门户,而南以兔儿、长生诸岛为家室,种种方便,尚难枚举。故与其虚挠背后,何如直刺胁窝;与其僻处殊方,何如俨居城内。文龙曷不计及此,而他是求也?

或曰文龙倘离东江,恐朝鲜一折而入于奴。不知王京千里,非易到之地。忠贞屡代,非肯二之人。而我水陆大兵,交集于此,为极要害之地,宜速移兵住扎于此,以图策应之便者也。伏乞敕下该部,再加酌议,即移檄毛文龙,令其相机进止”。(《明熹宗实录》卷70)

对于是移镇旅顺还是盖州套,兵部尚书王永光赞成移镇盖州套:“海外之师为牵制也,有须弥岛之退,又有攻掠海州之报,以牵奴者而牵于奴,文龙伎俩已穷。

台臣牟志夔请旨速撤酌定近岛,移驻旅顺,实实为联络策应之计,不意督臣早见,亦已及此也。

据疏,盖州套一区,阻山距海,控带东西,声息既连,接济亦易,大约呼吸进止,其便与旅顺等,而险要过之。于以外援宁前,内巩山海,与满赵二帅鼎足窥外,水陆并进,千载一时也。臣部即为飞檄督催,亥期勒报,如有观望逗留,即听督臣奏处”。熹宗同意兵部的题覆。(《明熹宗实录》卷71)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