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羽翼成矣  三国之汉末宗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宠没有食言,接下来的几天,一天两顿饭,虽然粗糙,但是却能够让绝大多数百姓吃饱,就算吃不饱,也不会饿死。没有什么比这更激励人心了。之前不少对刘宠还抱有怀疑的人,现在已经开始认可刘宠了。

不过黄巾中还有一个问题未曾得到解决。那就是黄巾士卒的处理问题,尤其是那些带头作乱的分子,也就是那些渠帅。

这数百万人,虽然都是黄巾,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那些士卒的家人,也就是平头百姓,对于百姓,刘宠不会伤害他们的。

关于这些渠帅的问题,刘宠麾下形成了两派。

荀攸陈宫的意见是要吸收这些人,这些渠帅都不弱,只要收编了,就是对陈国战力的直接补充。

但是刘征持反对意见,刘征的理由也很充分。如果今天放过了这些渠帅,那岂不是相当于告诉陈国百姓,造反不仅不会被杀头,更是一条出人头地的道路嘛。

原因之二,就是黄巾不少渠帅无组织无纪律,背负了不少人命,这种人吸收到陈国的军队只会败坏陈国军队的军风。更可况这些人如果加入陈国军队当了军官,无疑会让这些为陈国出生入死的士卒心生怨恨,也会让百姓心寒。刘宠现在最大的优势,不是兵多将广,而是刘宠深得民心,深得军心。

从长远来看,吸收黄巾无疑是饮鸩止渴。而刘征的看法得到了黄忠和乐进的支持。

两派的看法都有道理,所以刘宠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对于那些滥杀无辜的黄巾渠帅,直接处死,而没有祸害百姓的渠帅则重罚,加入敢死队。立功之后,可以选择加入陈国军队,或者当一名百姓。

而对于普通的黄巾士卒,则是把他们打乱,重新编队,由陈国士卒带队,负责维护北上的百姓的秩序与安危,以此戴罪立功。表现优异的人可以正式加入陈国的军队。

虽然很多老百姓怕死,但是更怕饿啊。架不住陈国军队待遇好,每天两顿饭,管饱,而且中午每个人还发个馒头。一打听,才知道陈王说了,到了幽州以后,寻常士卒一天也可以吃三顿。如果侥幸被世子看上了,进了世子的部曲,更是两天就能尝一次肉味。

这年头为什么当兵?不就是为了吃口饱饭吗。既然陈国军队吃的这么好,那没有理由不加入陈国军队啊。所以一时间,这些黄巾士卒都表现的非常好,没有一个不希望成为陈王的麾下的一员。当然如果能被世子看上,那更好。

而那些渠帅同样是对刘宠感恩戴德,造反的下场他们也不是不知道,王莽的脑袋现在还被皇室收着。但是今天陈王给了他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没有一个人不愿意珍惜,也没有一个人不感激陈王。

如果放在前几日,刘宠公审几个恶名远扬的渠帅,说不定黄巾就要暴乱了,而今日,刘宠公审这几个渠帅,不仅没有导致黄巾担惊受怕,更是得到了不少百姓的称赞。这几个畜牲坏事做绝,不仅抢杀官军,就连这些黄巾的家属,也要欺辱。所以刘宠在黄巾中的声望,又一次上涨了,就连刘宠自己都没有想到。而且由于刘宠恩威并施,现在的百姓亦是不敢造次。刘宠威严的一面,同样深入人心。

不过刘宠也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完全收编这些渠帅,因为按照刘宠自己的想法,肯定是以增强军队为第一指标的。还好没有这么做,不然就要埋下祸根了。

自从处理完这些事务之后,刘宠再一次带着这些百姓出发,与之前不同,现在这些百姓,信任刘宠,主动行进。

加上那些黄巾士卒,不对,现在称为“征北新军”(这个名字当然是刘征起的)。只有通过这次北上考验的士卒,才能加入陈国士卒,成为一名光荣的“征北军”。

这些征北新军半军半民,不用从事什么战斗工作,也没有什么铠甲武器,拿了一根木棒,负责维持秩序,帮助老弱病残。每队都配有相当数量的陈国卫,这些陈国卫负责监管和治安。

此外由专门的精锐陈国卫负责开路,侦查,战斗。这一路上虽然没有什么危险,但这不是放松警惕的理由。

有了这些人的帮助,一时间行进倒是比之前快多了。

这一走就走了几个月,从秋天一直走到第二年开春,这才来到广宗,到了广宗就已经差不多走了一半的路了。

纵使百姓自愿,沿途各县帮助,还有些征北新军协助。这个冬天仍旧有万余人没有走过来,不知道等到了幽州,又会折损多少人。

好在刘宠御下有术,治民有方。这一路上居然没有出现过叛乱,为数不多的战斗,只不过遇到了几股盗匪,都被陈国卫横推了过去。

到了广宗,刘宠打算歇息一段时间。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刘宠还要接收被皇甫嵩扣押外广宗的黄巾主力俘虏。

这些俘虏无不面黄肌瘦,而他们看到刘宠麾下的这些百姓却都满面红光,明显是吃饱喝足的样子时,无不大惊。而有了原先的这些老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