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船厂  病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郡王,附近最近的村子离此处二十里,是不是有些太偏了?”梅掌柜问道。

“那就一次多买些菜和肉呗。”赵枢觉得越偏越好。

“什么时候可以开工?”

“郡王要造大船,那只能用船坞,”船坞造船法已经发明一百多年了,看来这位丝绸商家出身的大掌柜早就了解过了造船流程。

“先要安顿好工匠和家人,然后挖船坞,尽量入冬前开工,此处冬天也不是特别冷,如果郡王只要普通的海船,明年夏天之前就可以下水第一艘。”

“造一艘五丈海船要多久?”

“五丈船用船台就可以做,如果原料齐备,一两个月便可,但木材需要风干三年,现在储备的木材只够做两艘船。”

“无妨,先把船坞挖出来,多买些木材准备风干,另外,看看能不能从其他船厂买些风干好的木材。”

“喏。”

“小王有些想法需要跟工匠交待,不急造船,前两艘船先试试想法是否可行,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带我去见工匠。”

赵枢不认床的超能力又发挥作用了,接连赶路几天,也确实累了,第二天睡到午时才醒。

接下来几天,梅掌柜召集了管事的工匠,他并不是很懂造船工业,但基本的流体力学还是了解的,要说的只有三点——

一,尖底,此时的船大都是平底,适合内河航行,而适合远洋的尖底船刚刚开始发展,只有大型官办船厂能造,南宋民间才开始发展,明朝成熟。

二,软帆,比起硬帆,软帆和三角帆可以做的面积更大,让船更快,更灵活,还可以逆风行驶。

三,螺旋桨,这一点是针对小型船的,唐朝发明了一种把桨装到轮子上,安在船两侧,通过人力脚踏驱动的“桨轮船”,类似后来的“明轮”。而赵枢的设计就是通过一组木制齿轮变速机构,把脚踏的转动传递到螺旋桨上。人力对于大船作用有限,但理论上对小船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

其他的诸如锚舵水密舱,这个时代早就已经掌握了,赵枢也就不再班门弄斧。

赵枢做了两个模型给工匠做参考,一个是福船,另一个是鸟船,都是明朝成型的船只,福船当作货船,鸟船较窄,吃水浅航速快,当作战船,当然这一点他没跟别人说。

鸟船本来是用帆和橹做动力,赵枢把橹改成了螺旋桨,但还是保留了安装橹的孔洞,对工匠的解释是万一螺旋桨不好用还可以用橹,实际用途是用来放置火炮。

明朝成型的福船完全有远洋航行的能力,十九世纪中,英国人从中国买了一艘明式福船“耆英号”,从中国沿海出发西行,绕过好望角,遇上风暴去到纽约补给,又访问波士顿后到达伦敦。

最重要的是,由中国开辟美洲大陆比欧洲有天然优势——不需要进行三千公里的跨大洋航行,而是可以先去日本,然后沿日本北上,沿千岛群岛到达堪察加半岛,最后沿阿留申群岛以蛙跳战术跳到阿拉斯加,接下来无论走陆路还是沿海岸继续航行都简单了,大事可成。

不过现在想这些有点远,近期的目标是,明年年底之前先用买来风干好的木材做一艘五丈福船和一艘鸟船,然后开出海试一下成果,再做改进。

交代完事情后,赵枢又在海州住了两天,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往内地卖的海产品。

没有。

海鲜确实不错,鲁菜之所以有段时间独霸天下,就是因为用海产品占了一个“鲜”字,所以味精出现之后就迅速没落了。

海带要到十九世纪才传入中国,紫菜现在虽然有,但产量极少,是贡品,大规模人工种植要到二十世纪中叶了,现在赵枢倒是能吃到,但显然不能拿出去做生意,而他对海带种植一窍不通。

至于味精……赵枢就知道“谷氨酸钠”这个名字,对于制作方法却是一无所知。

行吧……

不过好歹吃了几天新鲜的海货,也不算一无所获了。

当然,礼物还是要带一些的,赵枢选了些精美的苏绣。

趁着还在刮东风,众人骑马到汴河的东南端泗州,换船西行。

帆太小了。

赵枢如是想——如果把船帆换成大三角帆,速度至少能提高一半还多。

赵枢站在船头张开双臂,任由风吹到衣服上,

“郡王好兴致。”旁边的周楚赞叹道。

“大好河山呐……”赵枢伸了个懒腰,感叹道。

“东南可不是大好河山。”周楚在旁边幽幽叹了一句。

“说得好像你去过东南一样,你是哪里人?”

“卑职祖籍嘉禾郡,郡王去过嘉禾吗?”

后晋的秀州,宋朝改名嘉禾郡,南宋升为嘉禾府,后来升嘉兴军,也就是后世的嘉兴。

“嘉禾人怎么跑到西北去了?”

“卑职自幼……”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