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周朝的建立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稷被封到邰地后,继续务农育人,深得百姓爱戴。去世后,被后人尊称‘农神’。

他的儿子不窋(zhú)继承了家族的官职。但是,由于夏后氏政治衰败,废弃农师,不窋失业,不得不率领族人四处流浪,甚至与戎狄为伍。

不窋的孙子公刘,虽然与戎狄生活在一起,依然保留了后稷的遗风,考察水土,务农种田;他还渡过渭水(今陕西渭河),伐木取材,使出行的人有旅费,居家的人有积蓄。

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大家对他感恩戴德,许多部落都来归附。

于是,公刘在豳(bīn)地(甘肃宁县)建立国都,也称豳(邠)国。人们在豳国安居乐业,编写了许多田园诗歌,一者歌颂美好的生活,再者纪念公刘。

在《诗经》中,有《豳风》七篇,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不用背诵。

周朝,从这时开始兴起。

公刘之后,后稷家族传了十世,掌门人的位置,传到了古公亶父的手中。按照中国的历史推算,当时已经是商朝晚期,天下走向混乱。

古公亶父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继承后稷、公刘的业绩,积德行义,广施恩惠;同时,他重贤任能,也开启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盛世,为将来灭商,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平静美好的生活,却被附近的戎狄打断。

戎狄的薰育族,眼看豳国不断壮大,百姓生活幸福美满,于是发兵攻打,要抢夺财物。

古公亶父派人了解情况,知晓这些戎狄只是见财起意,想捞点好处。这好办,财帛,身外之物,没了可以重新创造,为此开战,把许多人的命丢了,却是伤天害理。

于是,古公亶父主动派人送给薰育族一批财物,打发走了这群不义之辈。

但是,人心不足,薰育族很快再次派人攻打豳国。这次胃口更大,直接提出,要夺取这里的土地和人口,否则就开战,让这里血流成河。

太过分了,对于这种人,难道还要讲道理吗?百姓强烈要求,拿起武器,痛击这些可恶的侵略者。

如果释迦牟尼在,或许能以身殉职,去感化这些侵略者。古公亶父很善良,却不会像释迦牟尼那样,甘愿以自己的死,去普渡众生。

他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让君主给大家谋福利。现在,戎狄来侵犯,目的是要夺取我们的土地和人口。民众跟着我或者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为了我而去打仗,牺牲他们的父子兄弟,我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于心不安啊!”

此话字字充满爱心,让人敬佩。于是,他率领亲族,离开豳国,渡过漆水、沮水,翻山越岭,到达岐山,定居下来。

豳国百姓,知道古公亶父仁慈,大家扶老携幼,跟随他,也到岐山下定居;周围的一些小部落,听说古公亶父如此善良,陆陆续续也来归附。

眼看部落不断壮大,古公亶父就废除戎狄的风俗,修建城郭、房屋,把民众分成不同的区域,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管理各种事物,百姓对他歌功颂德。

大周,有了雏形。

古公亶父的正室夫人太姜,给他生了三个嫡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老三季历。

当时,老三季历娶了太任,生下儿子取名姬昌。这个名字是否眼熟?没错,他就是未来的周文王。一个‘昌’字,意义深远。

太任,据记载,她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歪曲的事物,耳朵不听靡靡之音,嘴不讲傲慢无礼的言辞,席子不正不坐,食物不鲜不吃,还常常请乐师朗诵诗歌。

这大概是最早的胎教了。

太任与太姜,以及后来周文王的夫人太姒,都非常贤惠,被称为‘周室三母’。后来,人们认识到: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女人。

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出现,从小就非常聪明,长大后颇有圣贤之风。古公亶父常常念叨:“我们家族要兴盛起来了,难道要应在昌儿身上吗?”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太伯、虞仲一听,明白了,父亲这是要把掌门人的位置传给姬昌,以此振兴家族。

这让后世许多帝王,看到了选择储君的方式,在无法确定掌门人选的时候,往往品评一下皇孙。比如明成祖朱棣,还有清朝的康熙大帝。

作为嫡长子、嫡次子,太伯、虞仲,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可谓品行兼优。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他们没有贪恋权位,而是一起逃到南方的荆蛮之地,断发纹身,主动把掌门人位置,拱手让给了弟弟季历。

太伯和虞仲,在南方的荆蛮之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吴国。

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把吴国发展到一个顶尖的高度,演绎出一段新的传奇,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些都是后话。

两位哥哥走了,季历顺利登上掌门人宝座。他继续施行父亲的政教,广布仁义,许多诸侯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