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换质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听说周平王要剥夺自己的权力,委政于虢公忌父,郑庄公内心非常不满。说实在的,王室的权力已经很弱了,很多诸侯从来不去朝拜,周平王也拿他们没办法。

郑国,作为当时的一个强国,是周王室的一个大砝码,有郑国支持,诸侯也要客气三分。然而,作为周王卿士,责任重大,长期不在朝堂,实在说不过去。前文也说过,为了处理太叔段的事情,郑庄公等待了二十一年,哪个国家的总理二十一年不上班?

同样,‘周王卿士’这个头衔,对郑庄公也很重要。虽然实惠不大,甚至倒贴财物也不能放弃。因为这个位置,具有至高的象征意义,与诸侯站在一起,无形中就比其他人高上一头,让人另眼相待。

只因忙于那点儿家务事,所以郑庄公忽略了对王室应尽的义务。整天挂着‘周王卿士’的头衔,什么实事也不干,典型的顾家不顾国。

二十年如一日,作为周天子,当然不满意。

公元前720年,已经赶跑弟弟太叔段,安定了郑国,黄泉下又见到了思念的母亲,郑庄公终于腾出空闲,急匆匆的去朝拜周平王。

君臣很久不见,见面的那一刻,并没有展现出彼此的思念与热情。几句客气话说完,郑庄公话锋直转正题:“听说大王要把政务交给虢公,天下是您周家天下,我请求辞职。”

这是来朝拜吗?是来履职吗?分明是来问罪。

事发突然,周平王根本没想到自己偶尔一句话,竟然传那么遥远,到了郑庄公耳朵里,更没想到他竟然在朝堂如此直接发问。当时没有一点心理准备,搞得面红耳赤。

他心里这个气啊!堂堂王室朝堂,简直成了菜市场,什么事情都瞒不住。

这事还不能承认,因为王室的许多事情,还要靠郑国出力呢。于是,周平王百般抵赖,认为一定是有小人在背后嚼舌,离间君臣关系。再三安慰郑庄公,劝他不可听信小人谗言,安心履职。

郑庄公早已得到可靠消息,以退为进,坚决请求辞职,周平王则坚决不允。朝堂之上,一个要辞职,一个不允许,双方一时处于僵持状态,谁也不肯松口。

郑庄公的架势,显得咄咄逼人,有点逼宫的意思。他哪来这么大的底气?一者,爷爷郑桓公,父亲郑武公都是王朝卿士,执掌周政,人脉广阔;再者,王室已经衰落,郑国实力强大,距离还近,周平王不得不依靠郑国的大力支持。

眼看郑庄公信不过自己,最后,为了表示诚意,周平王主动提出:听说郑庄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愿意派王太子狐,去郑国学习考察,聆听教导。

话说的好听,周朝礼仪全在王室,还用去郑国学习吗?隐含的意思,就是派儿子去郑国当人质,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周平王已经把位置放的很低,就差跪下磕头了。

郑庄公不傻,如果这样,自己就是真的要挟君王。虽然赢得眼前,却输掉未来。史官会把这一切,完整记录到档案里,自己就成了欺君罔上的反面典型。

所以,他坚决不答应。

双方又陷入僵持状态,一个坚决要派太子去学习,一个坚决不同意。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经过大臣一致表决,王室的太子狐去郑国学习治国;同时,郑国的太子忽来周室学习礼仪,大家互换太子,以示平等。

这个折中的办法,终于得到郑庄公认可,同意互换。

当然,他也有很多考虑,虽然这种做法过分,但是,对于太子狐——未来的周王,只要郑国待之以礼,对郑国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事情后来的发展,完全超乎预料,彻底改变历史。

公元前720年初春,郑国的太子姬忽,去王室观礼;王室的王子狐,去郑国考察。

一切看似公平合理,但是在那个以‘礼’治国的年代,这种交换,足以震惊天下。

周平王是天子,郑庄公是臣子。两者的差距,并非如伯爵见到公爵那样的不对等,也并非如市长见到高官那样相差两个级别;君臣之间,那是一道天堑,无法逾越。

周平王输了,输的一干二净,输的体无完肤。

郑庄公赢了,他赢了一时,却输了一世。他违背礼制,以下犯上的做法,被历史学家记录下来;虽然他称得上一代枭雄,却把郑国拖入战争的深渊。

‘礼’的宗旨是什么?

如果要学习‘礼’,很复杂很复杂,杂的让你无从下手。但话说回来,‘礼’的宗旨,其实也很简单,简单的让你不敢相信,简单的就是一个字——‘敬’。

下级一定要尊敬上级,一定要服从上级,一定要支持上级;上级呢?则需要以德服人。就是后来孔夫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这么简单。

王室固然衰弱,但郑庄公的这种做法,给诸侯做了反面典型,比‘南蛮’楚国还可恶。毕竟楚国是蛮夷,不懂礼节,可以原谅;而郑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