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城里的月光
平乱战事,虽然初步稳定了,扯旗造反的小刀会,被四面包围在上海县城里;但毕竟战事没有结束,大家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悬着、挂着。搞得中秋节的气氛,也是一般般的;中秋节,是农业文明之大中国,收镰后的第一个节日;在碰到好年景的时候,应该是颇有些丰收喜庆的气氛的。
嗯,情况已经比另一个时空,好很多很多了。
首先,特区是稳定的,海关是稳定;更好彩的是,虬北难民区,没有出现丝毫的波动。吴道台、袁知县,这几个月,主要精力,是盯在难民营上面,总算老天不负苦心,有了回报。江宁之战乃至后来的镇江之战、扬州之战,沪上的难民营一度达到顶峰,超过二十五万人。不但富人跑过来很多,穷人跑过来也不少。也导致太平军占领江宁、扬州,打草谷的收成,远逊于另一个时空。
自四月份以后,难民逐月下降,现在已经下降到十五万人以下;而且,这些滞留在难民区的人,都是年后下来的;年前的,要么进特区做工了;要么已经排上号,登上移民船,欢天喜地的去大夏国了。
现在,有多了两个新去向,就是向东去檀香山、旧金山,另一个是去澳洲;嗯,这两个地方,没有汉人官府,就是难民,很多人也是不想去的,大不了多排半年队嘛。最多就是去这几个地方,到汉人开的工厂里做工;还要挑在沪上叫得响的家族开的公司才去,薪水要满意才去。嗯,反正官府天天管饭吃,急什么?要是没耐心,错过了南洋五十亩水田,哭都没眼水的,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先人的。
刚回来,事情虽然多,但亲戚家自己一次不露头,不登门拜访一下,也不太好。
八月十五的晚上,中秋之夜,按汉人传统风俗,是要一家老小赏月的。也是邻里之间,相互拜访串门的日子;这一晚,也是小孩子挺高兴的日子;富裕人家,都会在院子里弄几个桌子,摆满以月饼为主的各式点心、瓜果,来串门的孩子,都会给上一两块、一小把。
胆大皮厚的孩子们,那天晚上晚饭都不吃的;几个熊孩子一起哄,沿街一路扫过去,肚子也饱了,口袋也满了;嗯,明天的早饭,也有了。
杨孟晗出门时,二宝早没影子了,不知道窜到谁家去了。只有果果跟着,两人手牵手,边走边逗地出门了;果果这小一年,长高不少,抱起来已经很费劲了。嗯,她练了一年的芭蕾,腿有劲得很,也不喜欢别人抱了。
进了陈家大院,舅妈她们在后花园赏月,前院也就几个管家、婆子,坐在点心桌前;打发来淘气、来讨喜的孩子们。
刚进陈家后花园,杨孟晗就让候了半天的陈小妹,给逮住了;非要杨孟晗现场给出个赚钱的主意,要那种多快好省、短期见效的好主意。
陈小妹站在院中,小蛮腰一掐:晗哥哥,你真是,我都让我家鼎成,跟你问过几次了,你怎么就是哼哼哈哈,老打马虎眼,你还是不是我晗哥哥呀?哼!......
杨孟晗摸摸鼻子:袁大才子袁翔甫,不是替我给你们出过主意了嘛。
陈小妹一愣:哪有啊,鼎成回家没说唉!
杨孟晗:好简单的,让你家找几个能打架的,蒙上头脸,去抢英国鬼子的鸦片船汕!还有什么生意,比抢鸦片,来的更快?
一句话把舅妈和翁小妹都逗笑了;连果果都在边上来劲地起哄。
果果:姐姐,姐姐!你去的时候带上我,我现在练的回旋踢,老厉害呐;我也帮你放到几个。嗯,你最好带上我家英姐姐,大家都说整个沪上,整个江东,就没人打得过她;嗯,要是把我家馨姐姐叫出来就更好了;说不定她吹口气,就把那些红毛夜叉全吹海里去了,然后就可以搬着金银财宝回家了,老省事了呐......
陈小妹作势要掐杨孟晗:哼!晗哥哥这说浑话的毛病,结婚了还不改!你到底说不说?
杨孟晗坐下来喝了几口茶,一边琢磨,一边和舅妈说几句闲话;舅妈看着气色很好,这年把功夫,应该在沪上,小日子过得很顺心。
舅妈来沪上后,陈家老宅子那些东家长西家短、陈芝麻烂谷子的烦人事烦心事,反而脱手了、放开了。
舅妈自己儿子小昊,现在也好懂事,既体贴老妈也体贴老婆,家里后宅就没有不顺心的事。尤其是沪上的陈家鞋厂,了不得了,不得了了;小昊说得对,老家那点地租,真可以忽略不计了。现在,陈家又在大夏开了一个大橡胶园,在西澳有一个铁矿山;这样下来,再有两三年,陈家各房每年年底的分红,是原来十倍、二十倍,都不止了,都不在话下了。
舅妈笑吟吟地说:晗儿,你就快给小妹出一个主意吧;嗯,好在已经嫁给人家了,不然,看到陈家鞋厂这么挣钱,她都不肯嫁出去了,咯咯~~
杨孟晗:小妹,其实还是可以继续围绕毛皮做文章的;行行都有门槛,都有窍门;陈家专心把鞋做好,就会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