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几家欢乐几家愁
向老大人的乞骸骨折子,朝庭考虑一番后,最后还是允准了;许其带衔荣归,回乡养病,颐养天年。嗯,向大人现在还回不了老家,两湖的路还走不通,要绕好远的路。老家的光景也不怎么好,老大人倒是想把家搬到两江来了,觉得两江还是要富庶安逸一些,是个安心养老的好地方。
江南大营的绿营客兵,也陆续被调往日益吃紧的山东济南战场和周边地区;嗯,杨家军犀利得很,朝庭知道,两江杨家,已经不在乎,也用不上这些绿营兵了。
现任山东巡抚觉罗.崇恩,那是滴嫡亲亲的自家人;在江宁打老了仗的精锐之师,当然要紧着自家人;胜保在开封,也想伸手,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呀;嗯,遮个不能搭理他。
老父亲保举的官员,朝庭基本都捏着鼻子认可了;老父亲夹袋里的好些人,都大小捞了一个位置;嗯,好些天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在江宁,觥筹交错,弹冠相庆了;杨系官员很快占了两省官员的半壁江山;连带着袁甲三、庐州李家父子都跟着沾光了。
首先,最令人意外的变化,是在苏州上任没几个月的巡抚中的战斗鸡,何桂清何丛山大人,再次被悄无声息地调任了。
现任浙江巡抚黄宗汉升任四川总督,位置腾出来了;咸丰大帝没有亏待朝庭忠犬,何丛山是简在帝心的。
在江苏搅风搅雨一阵子,虽然反而落得有些灰头灰脸,按理免职都不算过分;可是,什么都答应杨家了,还是留了一条尾巴;把份量一点不比江苏巡抚轻的的浙江巡抚的位置,给了何丛山。
这也是一种暗示,一种平衡吧。
也是顺带着,告诉大家,他们才是下棋的;民愤与舆情,就是清风掠山岗......
雷以諴雷省之大人在扬州,辛苦了一两年,没有白辛苦,顺势接了何丛山的巡抚位置;这位瘦瘦高高的年近花甲、小六十岁的老大人,总算修得正果。嗯,他是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的进士,比老父亲中进士还早十年呐,仕途之路,只能说是一般般,走的不算很顺当。
在另一个时空中,这位老先生,后来跌了一个大跟头;江北大营第一次被太平军攻破后,江北大营上上下下免职的免职,流放到流放;他也拖着老寒腿,去新疆放羊去了;仕途更是十分坎坷,几起几落的。
他后来官居一品荣衔,中个安慰奖;纯粹是因为活得比别人寿命长;他老人家活到九十岁高龄,在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年代,真是祥瑞老寿星了。
吴健彰老大人跟后面,喜出望外的,捡了一个从二品布政使。虽然他年龄也大了,干不了几年;但能有个从二品衔致仕回乡,也是要好彩很多的,更有脸面的;子孙说不定还可以弄一两个荫官呐。嗯,他家人现在大多数在大夏国,倒是也不太在乎朝庭给不给一两个小小官位,广府人更在乎做生意赚钱的。
润森舅舅再次飞速升迁,也跟着接了吴大人腾出来的三品按察使的位置;舅舅今年的升官,算是一年三迁了;也不奇怪,老父亲在报功的折子里,他是文官里位列第二的,仅仅排在老父亲自己的后面。
嗯,舅舅现在是主管监察的臬台大人了,要严肃点,不能像在镇江时那样,整天笑呵呵的了。嗯,现在江苏官员,半数出自老父亲门下;不知往后,舅舅能不能真的板得起脸呐?嗯,光盯着别的派别官员下手,也不太好吧。
空出来的道台位置,老父亲保举了庐州李文安,也就是李大裱糊匠的老父亲;李老大人以五品郎中出京回乡办团练,现在算是小有回报;嗯,就是做了四品道台,在同年中,职务也是不上不下的,一般化的很。可是李家不这么想,全家高兴坏了,好多族人都跟出来了,欢欢喜喜来镇江上任。
刘郇膏刘松岩、袁祖德袁又村,被老父亲从正五品知州,分别保举为从四品的江宁知府和庐州知府;成了正儿八经的我大清中级官员。尤其是刘松岩,在同年中,官位已经算是比较出类拔萃的几个了;也就舅舅是正三品,其他同年都不比他高了;他一个名次靠后的三甲进士,已经很出彩了。嗯,在老家河南,他的名气更大;老家周边几县,乡间地头,都在流传着,太康人在南洋大夏国,过上神仙日子的近乎童话般的传说。
李大裱糊匠,老父亲也给保举了一个五品知州衔;本来是打算让他接刘松岩或者袁又村的位置的。李鸿章自己,却愿意继续在军中效力;但又不大愿意进入卫国军,从一个底层少尉做起;老父亲还是有爱才之心的,于是,老父亲派他去寿春镇协理营务。协理营务,这个职务职能有点模糊,以前也没这个职务;方子詹这边接管江苏四个镇标后勤之后,虽然也派出了类似的军官;但任职都还是在后勤部,只是分管这项工作,不算各镇的人员编制。
现在,弄出来这么个劳什子协理营务,算是按照李大裱糊匠的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实际上是除冲锋陷阵外,其他事都可以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