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的鱼龙舞,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如果说,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就是,北宋鱼龙舞内容是三大块:一是各家门前摆灯山,搞花灯展示二是花灯沿街巡游,有龙灯、鱼灯及其他各式彩灯和高跷秧歌表演等等三是年轻女子几乎是全员参与的群体舞蹈,她们组成一条蜿蜒的长龙,在空旷之处围着灯山,跳疯了能玩上一夜的。
所以,正月十五闹花灯,也算是中国古典式狂欢节的。北宋时,皇后娘娘,是夜,都会邀请命妇贵女入宫,与宫中宾妃们一起,跳个痛快的。
嗯,你说,丫头们竟然会在外面疯一夜南宋之后的理学“朱”大师们,能不盯上这件事吗?
嗯,在朱熹老先生眼里,看到女孩子在外面跳舞,眼珠子都是红的!
特么的,都别跳了,统统都把脚给裹上!
都让你裹瘸了,看你还跳啵?
于是乎,鱼龙舞进入南宋后,被逐步阉割后,演变成后来的秧歌,只有纯粹的表演性质了,还以男性表演为主没有了观众的参与互动,没有了大众狂欢。“一夜鱼龙舞”只能是,在辛弃疾老先生之后,成了别人嘴里传说着的曾经的风景了甚至,后来,都没人能说得清楚,“一丈青”,是几个意思了。
秧歌舞,首先它是个集体舞蹈表演时,唱个小调,那只是顺带的。当然,不排除这些来东北走穴的山东曲艺人,借用了秧歌的行头,融合了秧歌的草根元素。但是,山东地方戏曲,才是他真正的源头。再说个形象点的比喻,体育老师虽然也是老师,但是拍毕业纪念照的时候,没人想到会带他玩的,会真把他也算到老师那一拨里的。
再讲多一句,戏曲在中国大地发展,一开始的主要形式,也是独角戏、二人对手戏、三人行的,以走村串巷的草台班子挨家挨户表演为主的。
例如,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黄梅戏,里面好多很经典的、最脍炙人口的二人对唱折子戏实际上,是它最早的表演形式,是不是也有点“二人转”的感觉?
其实,很多地方戏剧,发展之初,可没有“徽剧”那么幸运。嗯,一开始,徽剧就有许多财大气粗的一众徽商,在后面捧场撑着。所以,徽剧一开始就走高端路线,比较高大上但这当时可是独一份的,此时,连中国戏曲开山老祖师爷昆曲,都没它这么上档次,这么有场面呐。
其他戏曲,一开始,都是比较草根化的,以独角戏、二人转为主嗯,早年间的地方戏曲,大家都很“二人转”的。
只是,关内各戏曲,后来都跟着京剧徽剧龙头老大,玩版本升级了而远在东北的二人转,却无意中,因为关外地广人稀比较穷,没有成长的土壤,反而把这个比较原始的、草根化的东东,阴差阳错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了反而成了稀有物种了,“发展”成了我大东北一个“独有的”艺术形式了。
这就有点像“柴锅鸡”这道菜了后来,还有人拿出来,当成专门的“原创”卖点呵呵,搁老辈子,都是这样事的呀!
嗯,扯远了!
自从四九城中,传开了山东因黄河改道,昔日鲁北粮仓,变成了一片汪洋,一片金沙滩然后,朝廷不闻不问不说,还不让山东人逃荒到满洲找活路而且,更气人的是,满洲这块地方,已经差不多有一半的地方,全便宜老毛子了而且,旗大爷们吱都不敢吱一声,全当缩头乌龟了,全都没看见!
这与“满万不可敌”的旗人彪悍英武的江湖传说,反差太大了。旗大爷的人设,瞬间崩塌了!
多少也让架着鸟笼子走路去喝茶的旗大爷们,脖子都不好意思,再如以往那般,昂得那么高了。
后来,更传出来,俺们山东银,不指着朝廷拨银子了,山东人自己借钱来修黄河河堤只是准备拿山东地底下的矿产,来抵数还账。嗯,这法子好啊,既不要朝廷掏钱,也不用苦哈哈的山东百姓,从人头上,每家每户地出钱凑份子嗯,真摊到各家各户,每家大几十两都不止吧,有几家能出得起这笔钱啊!
所有的山东人,都觉得,这恐怕是眼下,把这千里黄河长长河堤,修起来的唯一可行办法。
大家一边吐沫飞溅地、叽叽喳喳地议论着,都伸着脖子等着,朝庭军机处,快点有好消息出来。
可是,左等右等,就是没有动静。
再后来,坊间才有风声传出来竟然是,旗大爷们,对这件事,不乐意,不大高兴了因为,动用这么大一笔钱,他们竟然被撇在外面了,竟然不能从中落下丝毫的好处。嗯,整个一件事,全是山东银在耍花活,就跟俺们四九城这帮旗大爷们,毛关系没有!
堂堂的、永远要站在舞台中央的旗大爷,竟然让人无视忽略了,被晾起来了!
这怎么可以嘞?
两百年来,他们雁过拔毛搞习惯了,基本上都半公开地那些业务熟练、道儿门清的帮闲们,在茶馆里,找个稍稍僻静的地方,就可以讲数的他们可不怕,都不是特别避着人喝喝,就是皇帝老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