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 第二节 “避暑胜地”  汉国往事第二部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止。当他们结束话题,进入下一个词条时,留守现场的书吏们相互看了看,皆为汗颜。方才通书什中的众人对着厚厚的卷牍讨论的时候,学术气息相当浓郁,几乎同自己平时观的大儒解经一般。这又和中午他们像土匪一样扫荡羹膳的形象格格不入。

天依将底本中的一条条词说出来,众士兵翻找着笔记校对。在一片和静下来的气氛当中,似乎人们身上的汗也少出了许多。但是闷热的气氛仍然在檐下蔓延。未时才过去一小半,众人的衣服都已经被汗水濡透。

从乐正绫到普通的什兵,几乎每个人都对温度有些难受。虽然天依和阿绫已经在汉地度过了半个这样的夏天,但是当回到夏天的时候,天依就会怀念起从前在现代的时候,自己能随便穿着短袖短裤,或者裙装出门,而不用在意路人眼光的时代。

她想起来从前闲时刷手机的时候,曾经看到的一张照片。那张照片是在影视城拍的,视框中有一排扮演民女的群众演员,个个穿着这个时代也染不太成的鲜艳颜色的戏服,在墙边排排坐着。天气炎热,大家都将裙角撩起来,将两条光腿露在风中。几个人还扇着扇子。

现在天依端坐在屋檐下,仔细地检着一个又一个词条,休息时想起这张照片来,只能感到无尽的艳羡。这种奇观若是在汉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然,这时的风气没有受官方诠释过的理学的影响,还未有明清那么闭塞。女子在醉酒以后果袒身体,在筵席上乱舞,仍然能被世人称为有爱酒的趣味,广为传颂。甚至不少画像石中都有描写这种景观。

天禄阁东阁中的这个小院子并不是没有阴凉的地方。相反,除了南向的正堂以外,上午的东耳室、下午的西耳室,只要人从檐下进到里面,那里都会成为一处清凉的洞府。这是受汉代建筑的营造技术决定的。

由于木结构技术还较薄弱,大体量的宫殿要么依靠从深山中伐得的夸张木材支撑,要么依靠夸张的夯土墙承重。虽然天禄阁中堂屋的夯土墙没有四到六米那么夸张,但是也有一米厚。这个数据相当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以及现代南方民居一般墙体的厚度。一米厚的夯土墙,再加上屋架下面的天花板与椽瓦之间形成了一层天然隔热的空气层,户外的热度要影响室内便会变得非常困难。如果能够待在清凉的室内工作,那通书什校对底本的效率将增加许多。那几个怕热的小吏,现在正是躲在檐后的屋内,一边惬意地乘凉,看着他们在檐下的工作。

但是这个厚度的夯土墙,为了承重和保温又未加窗户和高窗,导致的一个后果便是户内的亮度和照度不够。文献工作需要合适的照度,桌案上的照度过大,眩光会影响观者的肉眼;而照度过小,又看不清字。为了保证文献上的照度处在一个较好的区间,乐正绫和天依既不能将校对处所设置在院东室的廊下,也不能设在院西室阴暗的室内,一众什兵只能在西侧的廊下做事。

楼昫也对这个情况感到不适。他自己比其他人更怕热一些,而且一看到什正的深衣和中衣被汗液濡湿的样子,他就感觉这种气温实在是太折磨人了。折磨自己倒不要紧,什正也要受这个夏火之苦。他一想到这个工作要一直持续到夏天结束,一种绝望感就从内心不自觉地升起来。

乐正绫原先思考过一种休息的办法。每个小组从组长开始,每一刻钟,出一个人到户内去休息,过一刻钟再换个人。这样每个时辰每人就可以休息半个小时。但是当他们休息的时候,其他组员要翻检他们的笔记就变得困难许多。她只能每个小时让大家统一进户内休息十五分钟,进一些水,乘会儿凉,聊几句天,待刻漏漏到下一刻了,再继续三刻久的工作。

“要是能一直在户内工作,又有亮光,那才要好呢!”在未时与申时的交界处,夷邕一边喝水,一边问书吏们,“你们知道这天禄阁中有既阴凉又有光的地方么?”

“有,但是那些是大史、大夫、博士才能受用的。我们这就是个空置的小院子,本来预备藏新书,现在给你们占一下。”小吏们道,“我们都受用不起那种屋子。”

天依想象了一下,它们的形制应该类似于霍去病在长安官舍中的那个正堂。不敷设天花板,而是将屋顶分成两段,上檐和下檐之间用短柱分出一个空间来,柱间不糊墙而是做了高窗,这样阳光就可以从屋顶照射到地面上。而建筑四周较厚的夯土墙也可以适当隔热。

那种房屋要做文献工作确实不错,但是自己和通书什当前还进不去。

“回头我们得向赵司马、骠骑将军申请申请,看看能不能对此改良改良。”乐正绫向士卒们说,“上面应该不会苦了大家的。”

“希望如此。”士兵们个个摇头晃脑,扑扇着自己的衣襟。

午后的阳光一点一点的移向西南,天依也一点一点地翻着手中的卷牍。逐渐地,卷子剩余部分的直径越滚越小。在下午大概申时行将结束的时候,词典中以a开头的词汇终于被查检完了。

在校对第一卷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