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南征唐国,汉国做足了准备。
北方战乱暂时平息,汉军边疆局势稳定,在孙立德看来,此时正是南征最好时机。
克兰草原的鲜卑人被大月人打的节节败退,短时间内不会威胁到汉国北境。
东方齐人威胁也已经解除,齐王选择服软,两国签订了不平等合约。
齐王让出了长山郡土地,作为交换,汉军停止对长山郡的齐军发动进攻,并且,让出通道放齐军回国。
签订合约对孙立德来说弊大于利,如果汉军能够将长山郡齐军消灭,接下来的平齐之战中,汉军将会拥有更多主动。
但是,孙立德最终还是决定与齐王议和,他需要北方稳定,为南征断绝后顾之忧。
齐国迟早有一天会被孙立德收入囊中,但那绝对不是现在。
尽管让出了北撤通道,但孙立德坚决驳回了齐王希望归还齐军战俘的要求。
所有齐军战俘被汉军留下,一边当ChéngRén质,另一边这充当劳力,为汉军南征做贡献。
签署合议之后,孙立德的调兵命令一道道的抵达长山郡。
除了于璐留守长山郡,钟强、叶飞、裴强等人按照驻军地点依次船,从水路开始分批南下。
水路运输不仅增加了运输容量,还提高了运输速度。
孙立德相信,此时长山郡汉军必然已经到达了河内郡,与李勇等人完成会师。
河内郡是一处主要战场,却不是汉军的唯一战场。
在孙立德的计划中,汉军将会从两个方向行军,一路攻克鼓章城,顺势从河西郡南渡,切断蜀地唐军回援通道。
另一支军队直接强攻江临城,随后渡过长江,主力直取唐国王城。
孙立德不是唐王,他没有唐军那样小家子气,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这场战斗就是是一场灭国战斗。
除了边疆将领,汉军有名有姓的将领都参加了这次灭国战。
除了兵力的投入,物资钱粮的支出同样是一个天文数字。
尽管汉军经过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积攒了大批钱粮,但是,伐蜀之战与长山郡攻略战同样消耗了汉军后勤。
唐军北伐更是夺走了汉军大量储备。
汉军为了征集粮草,筹备军备甚至用白条的形式从民间征集。
这一仗无论输赢,汉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进行同等规模的二次战斗。
孙立德甚至跟王春开玩笑,打完这一仗,国库至少需要再亏空五年。
孙立德既然卯足了劲进行南征,各级官吏自然也不遗余力进行准备。
大量少壮派军官被启用,行政效率低下官员被撤职。
从而下,汉廷以极高效率,完成战备,以村庄城镇为单位,征召了大批民兵。
士兵们一队队开赴战场,运输粮草的车队络绎不绝向南方行进。
唐军北伐之时,孙立德从善如流,没有御驾亲征。
但是,这一次南征目标在于彻底灭唐,孙立德便不准备留后手,他将带领禁军亲自战场。
除了长山郡与北境外,各地只留下少量卫戍部队把守,所有空余兵力统统向南集结。
王城由丞相王春亲自坐镇,负责日常政务处理以及物资调配。
孙立德将于第二天出发,动身之前,他连夜来到相府,与王春商议决战事宜。
“我军这次南征将彻底击破唐国,汉地与周地政务全部交给丞相了。”
“这些都是属下分内之事,汉王不必叮嘱,只不过……”
“只不过?”
“这次我军倾力南下,唐军主力又远在蜀地,我军获胜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战后,我希望大王可【】以攻心为,攻城为下。心战为,兵战为下。”
孙立德复述了两遍,“丞相的话我记住了,不知道丞相还有其他需要叮嘱的吗?”
“汉王久经沙场,未尝一败,属下一介文人,就不在大王面前班门弄斧了,祝愿大王南征之行功成名就,愿天下苍生消弭战乱。”
“丞相和我相识已久,多余的话,我也不说了,最后说一句,家就拜托丞相了。”
“大王放心,属下但凡有一口气在,兵员粮秣就会源源不断到达前线。”
孙立德与王春两个人有很深情谊,于公,王春是孙立德的下属,于私,两个人是老朋友,很多话不必多说。
离开相府之后,孙立德前往郑成处。
王城兵力早已向南开拔,禁军是唯一一支第二天随从孙立德南下的部队。
为了避免损害前线作战部队战斗力,汉军禁卫军并没有全部使用老兵做兵员,而是以汉军老兵做骨干,招募了大批身材健壮体力充沛的年轻新兵。
在招募禁军时,孙立德就想过要把这支军队用在南征战场,因此,将士们不仅拥有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