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求策令,大量军民向孙立德表现出建言献策意愿。
孙立德相信,好的策略就藏在其中,开始的时候,他很认真的接见了所有献策之人。
半天过去,时间浪费了不少,却没有接见多少人,更没有得到太多帮助。
所谓的良策,很多不切实际,也有很多重复策略,甚至于,有些人求见孙立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汉王一面。
孙立德还见过有人当众喊冤的情况。
让卫兵带喊冤之人见李勇讲述冤情,孙立德决定调整策略。
在求见孙立德之前,所有献策之人需要口头将献策内容告知禁卫军将领郑成。
重复意见按照先后顺序筛选,其他意见经由郑成统一汇总,由孙立德审核后接见。
求策令最新政策传达下去之后,孙立德离开了王城,前往码头。
消灭水军同样需要动用水军,孙立德希望在战事开始之前再度确认伏波军的状况。
在成立之初,伏波军是一支水陆两用部队,将士们遵从汉军军纪,却按照水上作战标准训练。
将士们精神状态上透露出强军风范,孙立德非常满意。
除了将士之外,孙立德还检验了水军装备和战船,见到了伏波军主将李信。
到达河内郡之后,孙立德经常与李勇见面。
这一次会面是孙立德与李信的第二次相见。
“唐军北伐之时,伏波军在长江一线牵制并且袭击唐军的事情,我已经听说了,伏波军的功劳我都记在心中,李将军少年英才,前途无量。”
“托了汉王洪福,末将与伏波军愿意在南征之时担任全军先锋,为大王破敌。”
孙立德早已习惯了别人的奉承,奉承话好听,却没有用,孙立德此时更关心的,是渡江战事。
正是为了开拓思维,寻找渡江手段,孙立德才在百忙之中检查了伏波军战备情况。
求策令只是一个辅助,在孙立德看来,想要找到渡江办法,不仅仅要求策,还要自己主动出击,向经验丰富的人寻求策略。
这位带领伏波军与唐军水军多次交战的汉军将领,是孙立德能想到的最重要人才。
“听闻李将军帮助河西郡汉军成功渡江,我军主力能否利用相同方式完成渡江?”
“不能,我军之前顺利渡江,完全是利用了唐军水军的疏忽,那个时候,唐军还没有意识到我军会发动南征,他们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防守江临城上。”
李信简单停顿了一下,思索措辞,“我军渡江,恰恰是利用了江临城战场的牵制,现在我军夺取了江临城,也失去了这个机会,唐军已经意识到我军意图,察觉到了长江防线破绽,唐军增加了巡逻兵力。”
“汉王有所不知,唐军除了动用大型战船之外,还部署了一些小型快船,在没有完全消灭唐军水军的情况下,我军一旦载兵渡河,很容易吃水过重,转向不灵敏,会给唐军这些灵巧快船可乘之机。”
孙立德只是随口问问,河西郡渡口虽然可以渡河,却难以部署大军,花云的成功南渡除了利用唐军兵力受牵制之外,花云部汉军兵力规模小也是抢渡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汉军主力已经在江临城一线集结,大军此时匆忙西调,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意义。
李信的话提醒了孙立德,既然唐军已经封锁住了河西郡附近水道,汉军难以继续从河西郡渡河,此时不如发挥河西郡牵制作用,假装修建船只,吸引唐军注意。
所有能够牵制唐军水军的手段,都是好方法。
离开之前,孙立德向李信咨询了一些水战技巧与经验。
李信虽然也不是一名水战老将,毕竟经历过实战,孙立德从这名年轻将军处,学到了很多东西。
离开码头,孙立德直接前往李勇驻地。
孙立德任用的各方大员大多是没有根基的武人,姜文恺、蒋继嗣、花云,都是这样。
唯独河内郡是个例外,李勇原本就是河内郡豪强,本身又是一个文人。
孙立德的选择也是有原因,河内郡首当其冲遭到唐军兵锋,没有绝对威信,很难在这里站住脚。
李勇是孙立德此次南征行动最大助力。
孙立德客气的向李勇表示感谢,并且列举了李勇战功,表示将会在战后统一封赏。
很多语言看上去是废话,实际上,却根本不能省略。
只有把废话说完了,双方才能增强信任,才能为后面的谈正事做铺垫。
“如果依靠现有船只运力,我军将士完成渡江需要几天?”
“按照现有船只规模和行船速度,在没有唐军水军干扰的情况下,我军一次可以同时渡江五百人,一天大概可以渡三次。”
“一天仅仅运输一千五百人,我军如果全员过江,至少需要五至七天,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