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好弹琵琶,因此为’马所鼓也’。
关于琵琶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在文献诗词中,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关的故事,千古传诵的便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而更多的是秦楼楚馆的歌伎传说。不过,在《古今注》、《旧唐书》、《北史》等历史典籍中,则多有描写在位帝王、公主对琵琶的钟爱,发生在宫廷中的琵琶故事也就不少,且列其中两则于下。
话说大诗人王维仍未应举前获岐王赏识,特意带他入宫出席唐皇公主奏乐之宴,并教王维在公主面前以琵琶演奏预先写好的新曲,果然让举座宾客动容。公主虽喜爱琵琶与音律,却不知所奏何曲,王维随口禀告为《郁轮袍》,岐王在旁亦加美言,并表示王维将要应举。公主应向主考官张九皋推荐,多少都应该给个解元,公主笑而颔首。其后王维应举,果然中了个解元。
另一故事发生在唐文宗时。小官梁厚本,于宫外护城河垂钓搁下飘来一个大箱子,赫然发现箱内有位气息奄奄的艳装女娘,动了怜悯之心,抱回家中将女娘救活过来。原来女娘是宫中奏琵琶的女乐师,不知何事触怒龙颜被赐绞死,宫中侍女怜之将其’尸’置于箱子中,随护城河飘出宫外,终命不该绝被救’重生’。梁厚本未有家室,琵琶乐女感恩图报下嫁,并告知梁厚本她于宫中弹奏的正是两个琵琶名器大忽雷和小忽雷,她奉命将大忽雷送到南市赵乐匠家修理,仍未送回宫中,便逢宫中乱事。琵琶乐女’死’后便无人得知此事,梁厚本也就拿了些钱财给赵乐匠将大忽雷赎回,两口子便不时于更深人静时把玩。及后梁厚本生辰,两人半醉兴起,女乐师拿出大忽雷铮铮综综奏了几首曲子来助庆。大忽雷果是名器,声音传得又高又远,路过一位宦官闻声而至,目睹被赐死之女乐师与梁官儿亲亲热热,手中所奏岂非正是名器大忽雷?也就急急回宫禀告皇帝文宗。其时文宗对赐死女乐师已感悔意,即宣召两人入官,问明始末,惊为天意,赦去两人罪过,并加赏赐,好好生活下去。
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但到了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一个高峰。当时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是非常盛行的乐器,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都有很大发展。在演奏技法,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所以说,琵琶虽是外来乐器,但在中国经过长期的融合、改革、探究和创新,琵琶是一件足以代表中国传统器乐的弹拨乐器了。”淑苑抱着手里的琵琶讲着,身边聚起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都听着她说的入迷,还有一个眼熟的人,是那日在酒楼遇到的弹琵琶的女子,淑苑在人群中看到她点点头,那人也冲她点点头,眼里充满了泪水,是找到知音的泪水。
“你们听说过琵琶记吗?”淑苑对着人们说。
有人点头,也有人摇头,在酒楼谈琵琶的女子不语,悄悄擦了擦泪水,淑苑说,“既然如此,我就跟你们讲讲吧,《琵琶记》元高明作。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剧情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办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表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