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章 远赴金山读初中 英语比赛获嘉奖  山里城外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小学毕业考试,向杰以河东小学最高分毫无悬念地考上了金山中学。同时一起考上的自然还有杨立万,刘小伟,韦飞鸿,王玉,方子文,方红兵和杨勇等人。而杨大壮则因为搞大了小学旁边村里一个姑娘的肚子,奉子成婚,回家成家立业去了。

要去金山中学读书之前的一个街日,向杰来到中心小学看望各位老师。

班主任游老师非常高兴地对他说:“向杰,好样的,继续努力啊!”

“好的,游老师。”向杰回答说。

方老师问向杰:“向杰,上初中了啵,都准备好了吗?”

向杰说:“都准备好了,到时候去就行了。”

方老师说:“那就好。对了,你过来一下。”

说着就把向杰领到他的房间里,打开一个箱子,里面全是连环画。向杰惊了,怎么有点眼熟啊?

方老师问:“这些书是你的吧?”

向杰拿起来翻开扉页,果然都有自己的名字。忙问:“我的小人书怎么会在您这里呀?”

方老师说:“是上一届的同学们到处丢,我觉得可惜,就都收了起来。”

向杰顿时明白了,原来方六百没能还他的书,是因为方如风都拿来丢掉了,就问:“是方如风丢的吧?”

“是的。”

“真是的,这个方如风。这些书都是我爷爷省吃俭用给我买下来的,他却如此随随便便就扔掉了。谢谢您方老师。”

“那现在我就物归原主了。”

“不用了,我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您留着吧。”

“哦,那也好,我留给我小孩看。这样吧,我给你一点钱,作为补偿。”

“不用,本来就是您捡来的。”

金山是河东的邻乡,距离比较远,从高山屯过去,得走5个多小时的山路。这可是比中心小学远很多很多的地方,自然就不能每个周末都回家了,是真正的去外乡读书了。这对别人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向杰来说,却是个难题,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米都不够吃,菜,油就是奢侈品了。

第二天就要出发了,这天晚上向妈妈去邻居路五叔家借米。她走进路五叔家门,见到路五叔一家正在吃晚饭,就说:“在吃呢?”

五叔和五婶都说:“向大嫂,来一块吃吧。”

向杰妈妈赶紧说:“不了,我吃过,你们吃吧。”

路五叔猜想向妈妈一定有什么事,就问道:“向大嫂有什么事吧?”

向妈妈说:“我家杰儿明天要去金山读书了。我们家米没了,想跟你家借一点先,等到收了新米就还你。”

路五叔听了忙说:“哦,你等一会,我去給你裝,要多少?“

向妈妈说:“30斤吧。”

不一会儿,路五叔就装好30斤大米拿给杰妈妈。

杰妈妈连说“多谢了,多谢了”就回到家里,分成两袋,同时又装了2斤左右的黄豆,1瓶子茶仔油,供平时做菜吃。

爸爸看到米都装好了,就叫向杰说:“杰儿,你的学费在这,30元,还有3元是生活费。现在家里只有这些钱了,你省着用。到金山以后找到三堂哥向山,兄弟俩在一起好有个照应。”

向杰默默地接了,没说一句话。因为家里的情况就这样,能说什么呢?走一步算一步,能走一步是一步。

第二天,向杰挑着三十斤的米和一些简单的行李上路了。去往金山的路特别难走,上坡又下坡,下坡又上坡,加上向杰身体矮小瘦弱,很是吃力。

来到清风山坳,向杰气喘吁吁地放下担子,一屁股坐在大石头上,迎风休息,等刘小伟杨立万他们。他们会从另一条路到这里会合。

这清风山是河东乡和金山乡的交界山脉,雄高险峻,两边陡峭难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说以前这里可是土匪盘据之地,外来商客行人到此,常常被打劫。而解放以后,土匪灭迹,和平年代,这里就变成了附近乡村壮族青年男女们赶山对歌的地方。

赶山,就是每逢年过节时的晚上,附近方圆几十里的青年男女们自发地集中到某个山头上,对唱山歌,以歌传情,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场面非常热闹,直到天亮才结束。

之前,向杰也好奇地跟着大人来过这里,看看大人们是怎么对山歌,怎么找对象的。节日晚上,靓男俊女们吃足喝饱之后,便人手一个手电筒,结群成对,不约而同地赶赴清风山,如同赶夜市一般。到夜晚十一二点,人潮高峰的时候,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不计其数的手电筒,闪耀在各个小山头,一时间呼啸声,呐喊声,山歌声充斥了整个夜晚,蔚为壮观。

向杰站在大石头上,吹着凉风,他在想,如果他不读书,这里一定也是他的战场。他向远方望去,群山连绵,此起彼伏,却不知道金山中学在哪里。

正在这时,杨立万,刘小伟他们也都来了。向杰赶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