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其中,大裘冕是周王祭所用,十二旒冕冠,玄衣纁裳。上衣绘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衮冕为周王吉礼所用,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共九章纹样。鷩冕为周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纹样。
毳冕为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絺冕为周王祭社稷、祭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三章纹样。玄冕为王祭林泽百物、子朝日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冕服的形制与制度对我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冕服制度是建立在奴隶主利益基础上的,是夏商周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
冕服的等级制度森严,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有着不同的穿戴内容,冕服上的图案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冕服制度自西周以来已经完善,被历代封建帝王所传承,在以后不同朝代都曾用冕服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其内容虽然有增无减,但总体变化不大。
另外,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还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也就是后世中国周边的国家出现,作为国君、储君等饶最高等级礼服。
冕服形式在清朝建立后因服饰政策变更而随之终结,但冕服制度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强,冕服上特有的显示阶级的章纹图案,通过变换形式而仍然被帝王、王后、高官的礼服与吉服所用。
民国三年即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祭祀冠服也将章纹施于服装中,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冕服制度才彻底消亡。
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一种礼服,穿用场合较多。冕服最尊贵,弁服仅次之。弁服也是上下分离式套装,不同之处是冠下无垂珠,服装上没有纹章图案。
周代弁服有四种,爵弁服、皮弁服、韦弁服、冠弁服。爵弁服是戴爵弁,穿玄衣纁裳,用于君祭、迎亲等皮弁服是戴皮弁,穿白衣素裳,用于一般在朝场合韦弁服是戴韦弁,穿赤衣赤裳,多为兵士所穿的服装冠弁服是戴冠弁,穿黑衣素裳,多为田猎时的服装。周代弁服制度,后代沿用但有所不同。
玄端是先秦帝王的日常服,为闲居时所穿的服饰,也可成为诸侯、士大夫穿着的通用礼服。冕服和弁服是在隆重的特定场合下穿用的礼服,而玄端服则是日常用的礼服,用途广泛。
古书记载:周代男子朝穿玄端,夕穿深衣。因为早上的礼仪更郑重,叩见父母时也穿这种衣服。玄端也是上衣下裳,色彩以黑色为主,因无图案纹饰而被称为玄端。
玄端与弁服款式大体想同,只是收袖口式不同,衣袖收口1尺2寸。收袂的风气一直保留到汉代,魏晋以后才以广袖为风桑玄赌穿法是:上穿玄色衣服,下穿黄色裳,腰间束大带和革带、配敝膝,裙内着白色中单露出裙外。
袍服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服装,秋冬季的袍服有夹层,夹层里装有御寒的丝絮。在西周时代,袍服仅作为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正式礼服。
军队战士也穿袍,诗秦风无衣描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描写军队士兵在困难的冬共同合披袍服客服寒冷的诗句。
商周时期袍服有直裾和斜裾两种,直裾袍可分为交领直裾袍和圆领直裾袍。斜裾袍后来演化成深衣。西周的百姓以斜裾交领袍服为常用礼服,奴隶则不穿袍服而穿简单的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短衣。
裘皮服装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裘字。在历代诗书中关于裘皮的记载也很多,如诗经雅大东中有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的记载。
论语乡党有缁衣羔裘之成语集腋成裘意思是狐狸腋下的皮虽很,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稀少且珍贵并有积少成多之意。
商周时期的裘衣,除羊皮、牛皮、貂皮、熊皮等兽皮外,还包括鸟类羽毛织成的衣服,如鹤裘、孔雀裘等,这类裘衣金翠辉煌,是极名贵的珍稀之物。古人穿裘之初是为生活需要,后期裘衣渐渐成为上层人物的专用衣着,象征身份,地位和荣耀。
其实这又扯远了,但是这里真的很让人吐槽的是,作为中国的文化传承,不管是饮食还是服饰,其实都是传承的一部分,虽然这些东西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起码明中华民族,华夏大地绝对不是无根之水,而是源远流长。
但是奇怪的是,如今咱们有数以十万计的穿越大军,为啥就没有人愿意去看看这些东西,带领各位看官去领略一下咱们的文化传承是如何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华夏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