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受益匪浅。”
“今日暂且没时间想先生讨教,毕竟在下现在的身份是齐国特使,不允许在他国多做走动,先生,代我宣读齐王诏书,然后赶回官传,向魏国递交国书,免得麻烦,待改日奏请魏王,咱们再好好畅谈。”
下来的事情自然是没有悬念,又是一顶太师的帽子戴上了,此时的雷云可以已经创造了一个绝对的奇迹,五国太师,一国太傅。
其身份可以一之间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大家早又心理上的准备,毕竟这些学生一直在雷云身边,但当这一切真的发生了,还是让人比较兴奋。
其实诸国迟迟不肯封雷云为太师,太傅这些头衔,实话真的是有些不知道怎么封赏合适,自从雷云到大梁之后,身份可谓变化极大。
从铸剑名家,冶炼入神。到工学创始人,上郡的封君。这让诸国都感觉到了极大的困惑,到底怎么封?这个问题实际上成为了诸国君王的心病了。
首先,礼制上来,那自然不能比魏王封赏的差,但是难道诸国都要给封块地,或者封个县来给他?如果,封个太傅,太师是头衔而已,给块封地那可是实惠。
其实这到没什么。封就封了,但问题是,雷云又成了工学的创始人,这身份自然不一样了,封赏自然更加的不容易。
这次雷云和儒家开战,变向的也是两个学之间开战了,那这些君王自然懂得雪中送炭的道理,此时给加封,表明了诸国的立场。显示了诸国的态度,其实变向的也是警告儒家。
其实在这个时代,儒家的处境也就是在魏国还混不错,齐国稍微好一些,因为有稷下学宫的存在,但稷下学宫可以是纳百家之的地方,自然不会让你儒家一家独大。
剩下在诸国可以都不怎么样,但这中间不乏儒家自己嘬死。儒家眼中的蛮夷国度第一位的便是楚国,第二位便是秦国。其三便是燕国。
其实楚国当初并不是周的原有诸侯国,它只是一个部落联盟,用后世的话,楚国的少数民族非常多,也就是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的酋长,在周阀商的时后,选择了周文王,率族人投靠周文王,臣属于周。因疵子爵封号。
实际上,周朝封号公,候,伯,子,模子爵才是四等爵位可以封号地位确实不高。立国之初也是穷的要啥没啥,连祭祀都要偷牛。
而当时的秦国秦非子都封了伯爵也比楚国高一级,所以诸多的不满情绪,让楚国自立为王,并且脱离了周制,搞了自己的一套官阶制度等等。
转眼间分封下过去了两百多年,这下进入了春秋时期,此时的楚国也今非昔比。楚庄王治下的楚国,迅速的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这让楚国真正的成为帘时的王者,后来楚庄王又时不时的问鼎一下中原,到周子那里刷一刷存在感,这逼的周子欲哭无泪,于是周子不得不承认楚庄王相王。
此时的楚国虽然名义上是一诸侯国,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与周朝并立,这就让楚国成为了礼乐制度的一个破坏者。
而当时儒家以孔子的克己复礼为目标,儒家最大的想法就是恢复周礼。因此,儒家对楚国的态度是绝对的鄙视,加上楚国本就是少数民族居多,属于中原诸国的四夷之地。
那么楚国在儒家人眼里,那自然是野蛮,愚昧,暴发户,不通礼法,不尊子的典型了。随后公子南游到楚,当时的楚昭王向往中原文化,欲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但令尹子西劝楚昭王不要这么做,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孔子的这一套是克己复礼,白了,就是孔子搞的是周文王、周武王那一套。
他要是成功了,还有楚昭王你什么事啊,哪里还有现在这么坐拥千里、南面称王的威风。楚昭王想想这事也对头啊,由此打消了赐土封地与孔子的想法。此后没过多久,楚昭王就挂了,孔子的儒学自然没什么机会在楚国发展了。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梗的存在,可以春秋战国时期,但凡混的好一点的儒家,没人愿意去楚国,想想也对,自己的祖师到楚国游历一圈最后都败兴而回。
其实孔子的确实命运多舛,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不被后人所知的是孔子身材高大,且异常神勇,臂力过人,身高九尺六寸。根本不是什么文弱儒生的形象。想象一下,按照这个时代的一尺等于二十三厘米计算。孔子的身高两米有余了。
并且,孔子酒量非常厉害,从来都没喝醉过。这样的人才,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但无人收留,即便有人收留也尊之,养之,但不让其参与政事,最后郁郁而终,也确实是挺悲剧的。
不过这里也能看出,当时诸国对一个儒家的态度。其实想想也对,这个时代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足够引起诸国的重视甚至是猜忌,难以容身也在情理之郑没有人愿意养虎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