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缴获往往都需要先上缴,而后由掌权者进行合理分配。
而对于责任,华夏部队往往也会将其细化到极致:大到战略目标,小到行动时间,都会包含在华夏部队的战斗计划当中。
但在匈奴的文化背景下,类似的状况则根本不可能出现。
就拿此次的马邑战役来说:匈奴单于冒顿在派出白羊、折兰、楼烦三部为先锋的时候,只做出了一个略有些模糊的命令:在月亏之前(十五天之内),攻下马邑。
除此之外,匈奴单于庭没有对先锋部队做出任何指示;什么时候开始攻城,什么时候,或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攻城,全都由先锋部队自行决定。
还有一点不同,便是华夏部队,总是会有一整套严格至极的指挥体系;任何一场战争,无论其规模大小,都会有一个总指挥。
如三年前,吕后派关中大军十万南下,以讨伐悍然称帝的南越王赵佗,周灶便被任命为征越将军,主掌大军一切事物。
又如正在进行的马邑战役,亲自驻守马邑城的大将军柴武,便是此次马邑战役毋庸置疑的总指挥官。
但在匈奴,情况又有所不同了。
就好比此时作为匈奴先锋的折兰、白羊、楼烦三部,理论上都是平级。
用后世的话来说,折兰王、白羊王、楼烦王三人,都是匈奴先锋的指挥官。
从秩序的角度来讲,这三人都没有命令其余二人的权力,也没有服从其余二人命令的义务。
当然,已经被呼奢、且居二人挤兑去善无的楼烦王秃克,是个特例。
而现在,马邑城下的匈奴先锋攻城部队,就是由折兰王呼奢,以及白羊王且居二人同时负责,谁也不比谁高一头。
这种情况下,呼奢自然也无法命令且居,派出白羊部的奴隶炮灰来攻城,只能是以平等的身份出发,以商量,甚至是祈求的立场,来争取且居的支持。
因为对于匈奴人而言,无论是部落之间的互相征讨,亦或是如今这样在单于的率领下南下掠夺,都不算是什么‘义务’。
在中原文化的背景下,从周天子分封诸侯开始,便已经有了最原始的国家安全责任、义务体系——周天子点燃烽火,天下诸侯就必须率军前往。
发展到后来,战争也被渲染上了其他的色彩,包括民族风骨、家国大义等。
但在匈奴,战争却并没有这么多深层意义。
对于匈奴人而言,无论是讨伐其他草原部族,还是南下掠夺汉室,本质上,都更像是一场风险极大,但收益也同样可观的投资。
部族通过投入勇士、时间、物资,并承担奴隶消耗、战况不利的风险,来牟取战胜后对战败方的予取予求。
即便是此次跟随冒顿率军南下,也同样不例外——对于白羊王且居而言,这就是一场生意。
在这场生意当中,且居会投入部族勇士、奴隶的生命为成本,以牟取汉人城池内的物资,来作为自己的收益。
既然是生意,那自然有两个永远浪不开的问题:成本最小化,以及收益最大化。
说白了,每一个参加战斗的匈奴部族,都会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多的好处。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哪怕且居拒绝了呼奢的提议,表示‘我的奴隶很宝贵,不能拿去送死’,那作为折兰王的呼奢,显然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这就不得不提到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又一大不同:战略责任制。
在中原,一场战争开始之前,被君王选定的指挥官,往往会得到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或是自主做出承诺。
例如说此次马邑战役,柴武就被下达了‘确保马邑不被攻破’‘匈奴人无法攻破楼烦防线’‘尽可能对包围圈内的匈奴人造成更多杀伤’等战略指示。
在得到柴武‘驻守马邑北墙’的命令后,材官校尉舒駿也给出了自己的承诺:如果北墙被攻破,则提头来见!
而在匈奴,则很少会有这种类似军令状性质的战略备案,也不会有必须达成战略目标的指示。
还是拿此次马邑战役举例,匈奴单于冒顿命令白羊、楼烦、折兰三部,在十五日之内攻下马邑。
但如果马邑没能攻破,战略目标没能达成,会怎么样呢?
答案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对于‘战略目标未能完成’的状况,呼奢、且居、秃克三人,几乎不会面临追责。
顶天了去,也就是三人在匈奴内部的‘勇武’‘名誉’会受到一定打击。
这样一来,即便呼奢以‘如果白羊部不出奴隶,那折兰部也不出了’为威胁,也不会对且居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你爱出不出,我反正不出!
反正马邑城打不下来,也不用担什么太大的责任,就算回头要挨骂,也是咱们三个一起。
但让呼奢略有些感到意外的是:对于自己的提议,白羊王且居,并没有做出明显的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