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多,各种解读也越来越多。
因为年代的关系和李易的出身,让很多老影评人都不由地为之惊叹。
影评人杜向海在影评里面写道:“很难想象,李易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港岛人,也很难想象他竟然能拍出这样一部拥有着非常“乡土”味道的电影。
《疯狂的石头》突出的点在哪?个人认为是电影里面的错乱且紧致的矛盾冲突!
利用错乱感和紧致感极强的矛盾冲突成功表现出导演对于当代日益严重的物质化社会的焦虑和批判,意图利用艺术手法将电影故事的戏剧张力最大化。
电影的矛盾冲突始终通过色彩的构建去力图营造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
红色寓意着危险与禁忌,却频繁布满包世宏所住的浴室、罗汉寺和街道,这不仅是当包世宏面临一系列危机时内心意象的外化,更是一种导演对于世俗贪婪本性的主观唾弃。
而局部色相冲突更是把导演对观众施加的视觉压力推向巅峰,青色与红色的同时出现不断渲染一种紧张感和不适感,直到道哥等人死于自作聪明的小把戏上。这种色彩的使用与《小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一种夸张的视听语言来不断丰富故事冲突,一种怪诞的视觉形象由此产生。
结构上的混乱则进一步将冲突的错乱感表现出来。多线性叙事将各个势力有效地划分开来,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迅速的对立起来。当每一个线索汇聚一点时,喜剧性的情节一直在紧张的氛围下加强故事的戏剧张力和故事质感。开始时三条线索齐头并进,矛盾冲突在走向高峰时被一种不断加深的错乱感所裹挟,在完成叙述时便产生了惊人的效果,这种错乱感正符合片中包世宏错乱的内心,强调主人公在跨越鸿沟之前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疲惫感和无力感。
紧致的节奏则又是电影效果的一大助手。从头至尾,影片的外部结构和内部节奏都以惊人的速度齐头并进,观影的不适感进一步被叠化。但节奏作用于个人之上的压力实际上是来源于现实中逐利的步伐,这样就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包世宏的内心矛盾。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慢节奏场景来自于包世宏内心世界的表现。两位老者在相互推搡,包世宏却拿起剑吟起了诗,小小的场景实则是个人内心情感的高度宣泄。
关于电影,我们常常会问,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一部好电影?
关于电影的评价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和人的学识,认知,眼界等有关。
个人觉得在这个年代,电影已经不仅仅是讲一个好的故事就能成为好电影。一个电影如果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且又给观众了充足的思考空间。那么这个电影应该就算是一部好电影了。
如果这部电影,不仅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他还用了精彩的叙事手法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绝对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用短短几十分钟的篇幅,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思想,或者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而且故事也十分精彩扣人心弦。那这部电影绝对算的上是经典。
《疯狂的石头》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
《疯狂的石头》讲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00年代的山城。
山城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去过的人都知道,可以说,山城的城市地貌,几乎和电影的错综复杂此起彼伏矛盾冲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山城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在2000年以后迅速崛起。从三峡水电站,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山城成为了西部一个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
其实电影中山城的高速发展就是华国近十几年来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然而,这么快的经济增速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房地产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追求经济的增速,那么房地产一定是被资本青睐的那一个,周期短,来钱快。但如果一味地发展房地产,实业就必然会受到冲击。工业,农业,制造业,高科技等各种产业,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发展。这样表面上看国家经济更好了,但其实国民收入并没有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好多少。
原本房地产是一个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但是在00年代粗犷的经济模式下,房地产成了投机者赚钱的病态行业,房屋也由一个商品成为了一个金融产品,资本纷纷投入房地产,各个地产公司不停地圈地建楼。整个社会人心浮躁,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到房产能赚大钱,纷纷投入炒房大军。愿意实干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捞一笔大的就跑。就像电影中的那个小厂子,工厂入不敷出,厂长最后没有抵得住房地产的诱惑,最后选择卖厂保命。
我们都知道,今时不同往日,我们回望过去,几乎人人都知道,买房赚钱,早买早赚!
《疯狂的石头》故事就是